美國駐南京領事館/總領事館檔案輯成(1921-1935) 隆重問市

悠傳資訊公司出版(書訊3-1)

  • 近代史料新發現

《美國駐南京領事館/總領事館檔案輯成》收錄了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所收藏的珍貴檔案,內容包括1921~1935年美國派駐南京之領事機關公文報告、往來書信。檔案內容涵蓋當時中國政治、社會、經濟、產業,以及美國僑務、商務、貿易、地方交涉和傳教事務等一手訊息。文獻類型以公文信函為主,輔以照片、圖片、地圖、各式統計表單簿冊諸多附件。

這批公文資料乃是美國駐南京外交官員提交給美國國務院的駐在國事務、以及當地政經輿情的報告,不僅記錄了美國在中國的外交與活動軌跡,也提供了原始真實文獻,讓研究師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中國近代史,成為深入爬梳政治、經濟、社會、商務等各領域的豐富材料。

  • 書籍特色

從美國外交官員角度出發,中國近代史的寶貴紀錄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可以說進入千年所未有的變局,歷經辛亥革命、滿清敗亡、軍閥割據、以及對日抗戰等階段的劇烈變化,多條歷史伏流與事件脈絡匯聚成的中國近代史長河,尚有許多資料等待開發探索、挖掘爬梳,而本批檔案正是值得學術研究機構典藏應用,提供研究學習的寶貴原始文獻。

美國領事在中國的任務除了維繫外交邦誼、聯絡中國政經要人與外交人員、並與各國使節人員交流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收集中國本地輿情商機,並保障美僑安全與通商、傳教的權利,所以領事館檔案中,留下了當時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產業、貿易、傳教糾紛等等卷帙浩繁的紀錄,這些資料是從美國的角度出發,提供了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旁觀」獨特視點,記載許多值得深度挖掘的中國近代史第一手史料。

  • 資料價值

    • 學術性、歷史性、豐富性兼具的真實史料原文重現。
    • 探索研究近代東西方外交、社會文化互動交流實況。
    • 發現近代中國各領域相關的域外文獻寶藏。
    • 遍覽中美廿世紀前期交誼匯流的第一手官方文書。
    • 具備有機體性質的重要檔案,增生教育學術機構未知的多元研究新視野。
  • 知識礦場
    • 成千上萬卷全新出台、尚未被發覺整理的史料盡在其中。
    • 美國駐華外交官員以第三方、旁觀者角度,記錄近代中國的原始檔案。
    • 是為師生、讀者開發出的一座『知識礦場』,擴大老師、碩博士生研究選題並增加國際關係、國際視野的豐富題材。
    • 適用於: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政經外交學院及通識學程等教研典藏資源。

美國駐南京領事館/總領事館檔案輯成(1921-1935) 出版導言

一、新舊時代背景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1921-1935年是中華民國史上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15年間在內政、外交、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都終結了清末以來的混亂,配合當時的新觀念和新科技,為中國展開新頁,為近代化奠定基礎。但也因國際情勢動盪,內外出現新的矛盾和對立,依舊紛擾不斷,烽火連緜。

內政上,由孫中山建立的廣州國民政府及革命軍,開啟了中國政治的新局面,終於在1928年北伐成功,統一全國,結束民國創立以來北洋派掌控的分裂與對峙的北京政局,也解除大部分軍閥割據的狀態。國民政府依照《訓政時期約法》執政,由軍政時期走向訓政時期。然而各地仍不穩定,反蔣軍閥相互結合發動內戰,中共也在此時期由初建走向壯大,與共產國際密切結合。國共關係從孫中山在世時的合作,到蔣、汪的清黨,逐漸走向勢不兩立。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國策,五次圍剿南方中共蘇維埃區,使共軍走上兩萬五千里長征之路。在此同時,日軍顯露侵華的野心,佔領東北、華北,成立傀儡政權,引發排山倒海的抨擊聲浪,演變成遊行示威、罷工衝突、抵制日貨,雖然國民政府對內極力阻止、談判,簽訂停戰協定,向外則尋求國際聯盟對日本的譴責,卻仍無法避免走向全面戰爭的命運。

外交上,國民政府在北伐期間,積極爭取國際認同。1927年發生南京事件,北伐軍攻擊領事館的行為成為嚴重外交問題,但在積極談判與運作下,反而使美國率先承認國民政府地位,成為不可或缺的國際盟友。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成為當時國際承認的中國唯一政權,外交部著手交涉廢除不平等條約,包括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權利、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1930年代進行不甚順利,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斷交,但國府仍為自主權努力不懈,到1940年代二戰期間,終於開花結果。

美國對國府一直抱持相對友善的立場,在日本扶植滿洲國政權成立時,率先表達其不支持的態度,進而影響其他國家。國府也向美方採購武器、飛機等重要軍事設備。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情勢錯綜複雜,加上經濟大恐慌的影響,美國決定採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中立」於遠東的戰場,也使中國對日抗戰過程更加艱鉅。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變發生,美國決意參戰,才獲得更實質的援助。

教育上,北伐情勢底定不久,國民政府旋即召開教育會議,訂立學校方針與課程標準,制度的完善,使鄉村教育日漸普及,國民義務教育也肇始於此一時期。然而意識型態之爭,導致知識界壁壘分明,學生也屢屢以救國為由,罷課參與政治運動,引發爭議,當初支持五四運動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們,反而採取了勸阻學生的立場,[1]但也使得國府與學生漸行漸遠。

另一方面,基督宗教為傳教和廣開民智,在中國廣設學校,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教會學校的外國化和宗教化,遭致民族主義和保守人士批判,北洋政府末期曾試圖訂定立案辦法,但因政權更替未及遍行。國民政府為管理全國教育事業,保障宗教自由,在1928年頒布《私立學校條例》,明訂「不得以宗教為必修科目」,「不得強迫學生參加宗教儀式」。當時美國有相當多在華傳教士和傳道會,因此領事對於這些資訊格外關心,已設立的教會學校也為符合法規進行變革,俾提出符合國府要求的因應之道。[2]

經濟上,國民政府北伐成功的安定時期,帶來快速的安定發展,因此稱國府建都南京到抗戰前的十年為「黃金十年」。[3]國民政府在銀行、工商、礦業與交通事業上進行管理,追求穩定發展。政府介入銀行管理,使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降低,成立最高金融單位中央銀行,進行廢兩改元及法幣制以改善貨幣流通,廢除釐金與苛捐雜稅以促進商業發展。礦業、工業建設使得中國幾乎未受到國際經濟大恐慌牽連,反而透過國內生產和國際貿易,逆勢大幅提昇經濟成長率。十年間完成的鐵路、公路建設長達數萬公里,也發展出近代郵務、電報體系。

文化上,知識界延續清末以來新舊學的爭議,到1930年代演變成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的論戰。能直抒胸臆的白話散文、小說、話劇在此時廣受愛好,產生大批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在意識型態領軍的社會氛圍下,左翼文學也開始興盛。電影的商業化和普及化,為城市居民帶來新興的娛樂和多樣化的刺激。

二、檔案文獻說明

中國與美國的近代外交史,始於1844年上海代領事館的設立,1854年起,美國官方正式任命上海領事,1862年在上海設立了駐華公使館。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美國派上海副領事兼管鎮江通商,1866年正式設立鎮江領事館。由於通商口岸變動和區域考量,1902年裁撤鎮江領事館,改設駐南京領事館。1931年升格為總領事館,1934年總領事館與駐華南京大使館辦事處合併,因此駐南京總領事館至1935年為止。[4]

美國國家檔案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保存了美國國務院駐外單位的重要檔案,包括往來信件、公文、領務文件、單據、國情報告,以及中美政府、教會、公司相關的中英文附件,統計圖表、照片、地圖一應俱全,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者而言,是極為珍貴的原件史料。

台灣少數學術研究機構也收錄了部分美國政府的外交檔案出版品或微縮資料,[5]但仍有太多部分付之闕如。研究者囿於經費不足、距離遙遠、調閱困難,無法加以參考,只能望洋興嘆。也指導鼓勵了提供學術、研究素材的出版人投入開發此一海量訊息的新領域。

三、重要研究素材

本套《美國駐南京領事館/總領事館檔案輯成》,收錄1921-1935年駐南京領事館的各類文件,由悠傳公司與漢珍公司組建專業團隊遠赴美國國家檔案局,進行高解析度的影像拍攝,以新穎的數位與雲端科技解決檔案清晰度的問題,並保留原檔案資訊,依時代加以編輯,查閱方便,使研究者不必專程前往美國國家檔案局,也能迅速獲得清楚易讀的一手史料。尤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往往因為採取的史觀和角度不同,對同一事件的記述南轅北轍,美國領事館留下的檔案紀錄,能以「旁觀」、「第三方」的角度,反映當時國際上如何看待在中國發生的事件,了解在外國人眼中的事件真相及時人的思考與因應之道。本套檔案輯成共計126冊,每冊800頁左右,內容相當豐富,包羅萬象,不只能運用在中美外交的研究上,更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當時政治、社會、經濟、貿易、留學、傳教事務上的實況,是近現代中美國際關係、政治研究、歷史研究、教育研究甚至文化研究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檔案材料。

四、參考典藏價值

《美國駐南京領事館/總領事館檔案輯成》整套輯成中,有著成千上萬份前人記錄今人尚未運用的史料,例如領事館的收支、採購、貿易、美僑統計、疫病衛生資料、地圖、報表等等,無論在撰寫學期報告、單篇論文,甚至用在學位論文或主題專書上,都能使研究者歸納出的論點更具說服力。透過這些第一手材料,以美國領事館的觀點和往來資料、報告,有助於找到研究的重要方向,快速掌握1921-1935年在南京內外發生的狀況,用以比對、考證或補充現有史料,發掘出更貼近事實的民國史新風貌。

註1 呂實強,〈胡適對學生運動的態度〉,收入周策縱等著,《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出版,1991),頁253-269。
註2 朱峰,《基督教與近代中國女子教育:金陵女大與華南女大比較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頁213-217。
註3 語出魏德邁 (Albert C. Wedemeyer) 向美國國會的報告,見李雲漢,《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2015,3版),頁 405。
註4 黃剛,《中美使領關係建制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註5 詳情請參考吳翎君,〈國內所藏美國國家檔案館出版品介紹〉,刊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外交」網頁,2003 年 9 月;吳翎君,〈國內所藏美國政府外交檔案介紹〉,刊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頁,2012。

域外珍藏原始文獻,民初史料知識礦場

全套七輯126鉅冊 精裝出版

書訊3-1:隆重問市
書訊3-2:文獻內容舉例
書訊3-3:歷史小年表舉隅

歡迎海內外圖書館、研究機構、教育單位之學者、讀者、師生、研究人員推薦、典藏、閱覽、參考、引用。敬請洽詢:

(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