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的時尚icon

 

民國初年1911~1949年間的時尚icon:蝴蝶、唐瑛、阮玲玉等代表著當時最高的審美標準,她們的明星氣質、穿著打扮也有著強烈的示範意義。這些帶著摩登色彩的影星和名媛,便是引領時尚的先鋒、不折不扣的時尚偶像。偶像們的穿搭、配什麼髮型、用什麼化妝品,都是當時年輕人爭相模仿和學習的對象。

閱讀全文

(1669)

百年臺灣醫學史資料庫 – 記錄百年臺灣醫療活動

臺灣近代醫療史濫觴於西方的醫療宣教傳入,早期臺灣衛生環境惡劣,傳染病盛行,當荷蘭與西班牙統治臺灣時,也有維持駐軍健康的醫護人員隨行,但此時西方醫療技術尚未傳入臺灣,一直到19世紀中期,隨著臺灣開港,宣教士來到臺灣傳道,西方教會醫護團隊開始進駐臺灣。 閱讀全文

(3489)

大文豪和他的情人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充滿人文關懷,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歷久不衰,他在有生之年,就擁有空前的名聲,是社會各界所推崇的公眾人物,然而他卻有段不為人知的祕密戀情,成了八卦的焦點,甚至在2013年拍成了電影「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而我們也在British Periodicals和 Periodicals Archives Online裡找到了蛛絲馬跡 閱讀全文

(1155)

ProQuest & TBMC博碩士論文使用行為問卷調查後續報導

2015年3月由美國ProQuest與漢珍數位圖書公司共同舉辦的博碩士論文使用行為問卷調查,在為期一個月調查時間即回收2,556份有效問卷。從參與人數與回收數量來看,學位論文在高等教育界的使用與受到重視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學位論文的研究價值探討:
博士與碩士論文提供不一樣的研究參考價值。碩士論文的主題多元且廣泛,以貼近時事的議題作為研究主題為多,提供理論與實務中間跨界結合的契機。以商學院的碩士論文來看,多以公司個案研究或是組織運作方法改進等,提供實務操作面一些新看法。而博士論文以下述三種價值,成為重要參考資訊來源: 閱讀全文

(1209)

臺灣國人十大死因專欄—癌症

作者:伍偉鴻 澳洲墨爾本大學 生物化學博士

 

11

癌症的英語是“cancer”,源於拉丁語“螃蟹”,因爲一些腫瘤的外貌就像螃蟹一樣,伸出螯肢纏著正常器官

惡性腫瘤

簡介

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通稱為癌症,是目前臺灣排首位的死因。根據102年的統計,全臺灣有44000多人死於惡性腫瘤,佔總死亡人口29%。在101年,全國的新診斷癌症病例超過92000宗,其中男性佔56%,女性佔44%,等於每十萬人口中每年有400個新發病例,或者是每5分40秒會有一人被診斷患癌。根據97年的數據推算,臺灣國民一生之中罹患任何癌症的機會約四分之一,而國外的數據則顯示,約一半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後的五年内存活。臺灣的惡性腫瘤死亡率最近十多年略有下降,但發生率則呈上升趨勢。另外與其它34個發達國家比較之下,臺灣的癌症發生率較低(第23位),但死亡率則較高(第10位)。惡性腫瘤多發於老年人,在臺灣癌症的中位發生年齡在62嵗,而五大最常見癌症,依次為大腸、肝、肺及氣管、乳房、口咽。近幾十年,隨著營養及公共衛生條件改善,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已經達70-80嵗,故惡性腫瘤也是發達國家的主要死因。多年來各國已經投放了大量經費在癌症的研究之上,但癌症病人的病情發展或治癒率(通稱為預後,prognosis)並無顯著提升,故癌症仍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難題。鑒於癌症的死亡率高,短期内將不會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而某些多發的癌症已知和生活習慣有關,另外癌症及早篩檢能改善病患的預後,故對於民衆的癌症教育,亦應以提倡健康生活習慣,及定期篩檢為主。

閱讀全文

(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