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窺探1960年代的自由與解放

 

Benjamin: I don’t know. I want it(my future) to be…
Mr. Braddock: …to be what?
Benjamin: …Different.

Nichols, M. (Director). (1967). The Graduate [Film]. Lawrence Turman Productions.

圖片合理使用自維基百科

《畢業生》The Graduate

1967年上映的美國喜劇電影《畢業生》改編自Charles Webb的同名小說,由Anne Bancroft和Dustin Lee Hoffman主演。這部電影奪得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7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是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閱讀全文

(197)

《臺灣總督府府報》看日治時期的教育政策

臺灣的教育發展可以追溯到荷治時期,後又經明鄭、清政府、日本至國民政府統治,期間各統治階級都施行不同教育政策,當中又以日治時期發展的教育政策,至今依然有相當的影響力。像臺北帝國大學便是臺灣大學的前身,及現今北一女、建中、一中也是日治時期成立的中學。透過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所施行的法令,可以了解當時日本對臺灣的統治政策。
閱讀全文

(1551)

國共調停:安平事件中美方和國民政府的陰謀?

美國介入國共衝突,促使「軍事調停執行部」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國內並未進入和平狀態,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各自盤算爭取更多佔有地,以便在日後國共對抗取得更大的優勢。另一方面,美國自太平洋戰爭後加入中國戰線,全面對抗日軍,因此在中國問題上取得發言權,由於當時美國並不樂見國共交戰,因此戰後美國政府派馬歇爾將軍使華調停國共衝突,此段為馬歇爾出使中國報告書中提及他使華的原因:

「以實現中國之統一,同時實行停止敵對行動,尤其在華北停止敵對行動。」
「如果擴大這個政府的基礎以容納國內其他政黨,將會促進中國的和平。」

從上述說明得知,美國認為要實現中國民主和和平,必須停止黨派對立衝突,加速黨派間的相互合作,因此積極介入國共雙方和談,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國內外反對戰爭輿論高漲,在此雙重壓力下,迫使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同意美方建議,成立「軍事調處執行部」以解決衝突。
閱讀全文

(87)

法國女性政治的標竿――羅蘭夫人

Portrait of Madame Roland (1850) by Gilles Louis Chrétien.

 

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 ― Madame Roland.

這段話表達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 1754-1793)對大革命進程中濫用「自由」概念的擔憂,而這句名言被世人所熟知。梁啟超在《近世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中,將這段話翻譯為:「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羅蘭夫人作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知名人物,1793年11月在「革命廣場」(現名為協和廣場)被送上斷頭台。「革命廣場」為現在的羅浮宮花園和凱旋門廣場,許多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知名人物都在此處受刑,如路易十六(Louis XVI, 1754-1793)、瑪麗皇后(Marie Antoinette, 1774-1791)、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 1758-1794)。
閱讀全文

(693)

黃河沖不走的哀愁

戰爭從未在歷史的洪潮中消停過,在全球化進程越來越快速和激烈碰撞的現代,煙硝瀰漫的規模與影響也隨之加劇。不論是在臺海緊張、俄烏戰爭、中東戰爭、非洲軍閥戰爭……威脅下,總有數以萬計的人民受到戰火影響。「1938年花園口決堤事件」便是發生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不久後的故事。此次決堤的軍事行動,不但打擊了黃河周遭地區的農業設施和交通建設,對民生基礎設施造成破壞;更在後來因戰爭期間難以重建家園,與堤防遲遲未修繕完成,導致河南地區前後歷經了洪災、旱災、1942至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甚至連帶影響安徽、江蘇兩省也成為洪澇區域。現在讓我們透過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 1919-1980 回到過去,以英國駐中國外交官員的視角,還原發生在中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FO China 搜尋平台介面。

閱讀全文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