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典建築新貌69-逸仙公園/國父史蹟館

攝影/文字:徐丹語
企劃製作: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繁忙的台北車站一帶,是各種交通的轉運點,周邊也是旅店的聚集地,經常傳出月台的廣播聲、公車的喇叭聲、拖著行李的輪子聲等等。人群的腳步總是特別快,每個場所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大多時候我只會匆促的行走。但就在市民大道與中山北路交叉處,有一個幽靜的小地方──「逸仙公園」,一個平常去台北車站途中未曾注意過的地方。

國父史蹟館(梅屋敷)的正門

逸仙公園/國父史蹟館

白色的牆面和黑色瓦片的屋頂,典型的蘇州式建築風格,環繞著整個公園,在東側牆外可以看見公園內的涼亭屋頂。入口正前方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銅雕像,那天天色稍微陰沈,整個地方的氣氛帶著一股神秘的色調。從銅像左側進入一條日式長廊後,便可以看到園內主要建築「梅屋敷」──因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梅屋敷興建於西元1900年,本為日本人大和宗吉先生所經營的料亭,是日本時代台北著名的高級料亭,包含台灣總督、商界大亨或社會名士都是座上賓。此料亭為長方形的和式建築,屋頂覆蓋著黑色的瓦片,在周邊一片現代建築中,特別顯眼,襯托出逸仙公園在這一帶的微妙氣息。

西元1913年,孫中山先生曾下榻梅屋敷。此處不僅是當年他和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談論政情的場所,也是他為擴大革命力量,與台籍同盟會成員會面之處;故梅屋敷亦是台灣在割讓日本後,與近代中國密切聯繫的見證。直到台灣光復後,此地由蔣中正總統指定改名為「國父史蹟紀念館」。館內展示著孫逸仙先生的生平照片和手稿,看這這些圖像和文字,我繞了屋內一圈,想像著當時在這個空間裡的各種歷史場景。比起國父紀念館的寬敞空間,這個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小小紀念館,顯得與一般人的生活更為貼近。

白色的圍牆與園林內的涼亭

白色的圍牆與園林內的涼亭

逸仙公園的拱門入口

逸仙公園的拱門入口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銅雕像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銅雕像

入口右側的日式房屋

入口右側的日式房屋

銅雕像後方的長廊

銅雕像後方的長廊

國父史蹟館(梅屋敷)的右側外圍

國父史蹟館(梅屋敷)的右側外圍

長廊與國父史蹟館外觀

長廊與國父史蹟館外觀

國父史蹟館的右側長廊,上方覆蓋著黑色瓦片

國父史蹟館的右側長廊,上方覆蓋著黑色瓦片

國父史蹟館的外觀一景

國父史蹟館的外觀一景

園林內的涼亭

園林內的涼亭

園林內的池塘

園林內的池塘

涼亭內的紀念碑,寫道「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

涼亭內的紀念碑,寫道「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

國父史蹟館前的一景

國父史蹟館前的一景

傳統木製建材的外觀

傳統木製建材的外觀

房子斜後方一角

房子斜後方一角

木製建材的窗戶細節

木製建材的窗戶細節

館內外圍的走廊

館內外圍的走廊

右側走廊一景

右側走廊一景

房子背面的外觀

房子背面的外觀

房子斜後方的外觀

房子斜後方的外觀

經緯座標:25°02’52.7″N 121°31’12.1″E


逸仙公園@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 臺北市街改築祝賀會
    關鍵詞:臺北廳公室、梅屋敷、濱口、吉岡、木村、平田、三好
    來源:台灣日日新報 (大正2) 1913-12-10
  • 臺北市街改築祝賀會

逸仙公園@台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

  • (臺灣臺北)梅屋敷門前
    來源:明信片
  • (臺灣臺北)梅屋敷門前
  • (臺灣臺北)梅屋敷大廣間
    來源:明信片
  • (臺灣臺北)梅屋敷大廣間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