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宏觀視野下的近現代中英文報紙探索與研究』研討會紀要

漢珍數位圖書與台灣各主要報社合作建置台灣新聞智慧網提供台灣重要報紙之全版標題索引和全版報紙影像;另因深知歷史性報紙研究的重要性,進而取得授權,回溯數位化日治時期報紙,如 臺灣日日新報等。同時,長期代理以漢學聞名的大陸愛如生公司的申報晚清民國大報庫等都是值得做為華文代表性報系研究素材;另美國ProQuest(現隸屬於科睿唯安)所建置出版之The New York Times 1851-2020ProQuest Civil War EraProQuest HNP : Nashville TennesseanProQuest HNP─Chinese Historical Newspapers Collectio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更可透過國際性權威報紙與新聞內容探索了解國際間發生之歷史事件。

為使國內學術界及圖書館界瞭解報紙媒體領域為數龐大的線上資源及應用經驗,漢珍公司及ProQuest很榮幸與政大圖書館合辦,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舉辦「宏觀視野下的近現代中英文報紙探索與研究」研討會,透過不同歷史案例,讓大家得以從歷史事件應用各個資料庫!

返回現場:報刊作為史料與方法–以《申報》為中心

第一場次,很榮幸邀請到台大中文系蔡祝青副教授。蔡老師的講題是「返回現場:報刊作為史料與方法–以《申報》為中心」,從報刊研究歷程切入,並簡介報刊特性,以及如何應用於文學論題,內容豐富精彩。

首先以報刊學習經歷為引,老師自述曾參加政大中文系鄭文惠老師主持的近現代報刊和文化研究室讀書小組,並擔任論壇成員;之後前往北京大學和上海圖書館蒐集博士論文資料。在北大舊報刊室翻閱原刊的經驗,成為日後研究歷程中的重要養分。在政大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老師也參與了金觀濤和劉青峰先生開發近現代思想與文化專業數據庫的計畫。2014年,老師在台大開設近現代報刊導論課程,並向圖書館薦購愛如生版本申報數據庫。老師提到,從報刊原刊、微縮膠卷到資料庫,她見證了報刊史料發展的進程、體會到各類素材的優缺點,這段經歷對她的學術工作帶來了深遠影響。

老師接著說明了報刊的重要性。清末民初是中國思想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報刊亦在租借區此一特殊環境中發展。熔治高堂論說與生動世俗於一紙,報刊為晚清大眾形塑了「想像的共同體」,並成為公共輿論開展的空間。透過報刊,研究者得以補足脈絡、「返回現場」;隨著資料庫的發展,報刊成為近年最具發展潛力的研究領域。老師引戈公振之言:「報紙者,報告新聞、揭載評論,定期為公眾而刊行者也」,說明報紙具公告性、定期性、時宜性及一般性。此外,經由記者、編者對材料的揀選編排,報紙不僅有報告事實的功能,透過對議題加以評述,甚可形成輿論。

1872年4月30號,《申報》在上海創刊,歷時七十餘年,是近代中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社會甚鉅的報紙。老師接著介紹了愛如生版本的申報數據庫,包括方便的檢索功能與直觀的介面,同時也指出雖有錯字,但因為圖文並陳,使用者可自行校對,比起翻閱原刊,還是省時省力不少。

在文學應用方面,老師分別以「春柳社編演《茶花女》」、「《二十世紀新茶花》演出實況」以及「偵探小說中譯」為例。首先,透過地毯式考察《申報》與《時報》,老師發覺了過去學者對《茶花女》演出時間以及次序的誤解;其次,老師說明了如何透過《申報》廣告以及《圖畫日報》,拼湊還原《二十世紀新茶花》的首演時間、演出情景等等。此外。老師也分享了許多透過報刊獲得的有趣資訊,包括《二十世紀新茶花》前十本戲商業競演的情形、後十本戲與武昌革命相關聯的藝術轉換。最後一個例子,老師展示了如何藉由報刊建構社會脈絡,並進一步理解譯者的用詞,比如detective之所以被翻譯成「包探」,而非如今慣用的「偵探」,原來是受當時租借區的巡捕房制度影響。藉由上述案例,老師詳盡的分享了如何利用報刊進行文學研究,也凸顯了報刊在還原歷史現場的重要性。

最後,老師提醒使用者,雖然資料庫檢索十分便利,但不應忽略原刊。以「一不等於一」為例,使用者需理解關鍵詞的重要性差異與資料庫計數方式,以免落入誤區。蔡老師強調,透過資料庫,研究者可以便捷的共享全球重要學術資源,但仍需具備辨識資料的能力,並結合原刊,才能進行全面分析,令研究更臻完善。

蔡汶庭/TBMC 紀錄

探索民國報刊資料庫中的身體政治與醫藥文化  

第二場次我們很榮幸歡迎到中央大學歷史所皮國立副教授兼所長。皮老師擁有豐富著作,包括《最「潮」中醫史》、《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以及《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等等。此次老師的講題是「探索民國報刊資料庫中的身體政治與醫藥文化」,分享報刊中豐富的醫藥廣告、化學戰、新生活運動相關報導與圖片,並進一步解析這些報刊圖文隱而未顯的意涵。

以個人研究歷程為前言,老師提到起初大多是讀檔案,後來受益於報刊資料庫,得以便捷的收集報刊史料,挖掘到許多有趣的資訊與細節,從而進一步更新、擴充研究成果。

老師首先以「維他賜保命」和「生殖素」為例,說明當時賀爾蒙藥品在報刊上的宣傳方式,強調中國人對精、氣、神的重視,並展示廣告如何反映該時代的醫療觀念和社會文化。老師接著談到,不囿於民族主義論述,透過報導圖文,日軍使用化學戰與細菌戰的證據無所遁形,同時亦可考察到國軍化學兵部隊的訓練情景、相關配備,以及大眾在戰爭氛圍漸強下的因應。

最後一個案例,老師說明如何藉由報刊圖片,理解時人眼中的「新生活運動」以及主政者欲傳達的形象與資訊。查看當時的標語、遊行、展覽會,可知「守時」、「禮義廉恥」、「健康衛生」等概念皆為新生活運動所強調。此外,該時期處處可見蔣介石的照片,顯示他不只作為領袖,亦為運動實踐者、發行人,軍裝筆挺的形象深植人心。有趣的是,有幾張圖片,蔣中正的臉被塗黑或畫花,老師笑著解釋,這些都是從報刊資料庫裡「原汁原味」找到、不是他加工的,推測這些痕跡是反右運動或文化大革命後留下的記號。老師接著展示了兒童、婦女等群體的圖像,這些刊登在報紙上的「樣板」,直接有力的表明了新生活運動的目標與規範,並影響當時的社會大眾。

講次的結尾,老師也提醒大家,雖然使用報刊資料庫,例如上海圖書館的中英文報紙庫、中文期刊庫等,能夠搜尋到大量資料,但應注意頁碼與引用問題,同時期許在AI技術的加成下,資料庫將會越來越便捷實用。

在問答環節中,與會者向老師請教,新生活運動與五四時期對「中醫師」的論述有何差別,老師首先稱讚提問者對時代脈動的觀察,接著扼要解釋:相較於五四時期,中醫被貼上「不科學」的標籤,1930年代,國民政府則將中醫提升至「國醫」的地位,然而此舉也引發了一些爭議與挑戰。

藉由報導圖文,我們得以一窺民初中國的社會樣態,老師風趣幽默的言談更讓聽眾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相信透過皮老師生動豐富的分享,大家除了收穫滿滿,也深刻感受到報刊以及歷史的趣味。

蔡汶庭/TBMC 紀錄

報料 : 近代報紙庫的研究應用  

上午的尾聲,劉協理的講題是「報料:近代報紙庫的研究應用」,分享目前漢珍自製或代理的中西文報紙資料庫,以及如何透過這些資源找到有趣的史料,可見報紙無論作為主題還是素材,都非常熱門,且除了文史學科,政治、經濟、設計等領域亦多有相關研究。

劉協理接著分享了幾個透過中西文報紙資料庫查詢到的古今中外、有趣報導。首先,呼應近日沸沸揚揚的寶林茶室案件,發現1936年5月,日本的濱松第一中學也曾發生食用大福集體中毒的情況,《臺灣日日新報》刊登了後續報導,記錄中毒人數與嚴重個案。緊接著以大家記憶猶新的新冠肺炎為例,劉協理指出,報紙是重要的資訊傳遞媒介,大眾關注的消息,包括確診者足跡、防疫旅館措施、確診人數、國內外情況等,皆詳載於各報。

然而,流行病並非當代「專利」,回溯到1918年,是一戰的尾聲,也是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的開端。劉協理分享,透過上海圖書館中英文報紙庫、愛如生申報數據庫、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 Chinese Newspaper Collection等資料庫,可以查詢到大量與西班牙流感相關的資料,從而觀察時人認知和社會情況。例如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是「細菌」導致流感,也有說法認為中國大連疫情嚴重,是因為食物在戶外堆積引來細菌。報紙上刊登了各式各樣的症狀說明和治療方法,疫病之下的醫藥廣告更是五花八門、功效百出。隨著世界各國交通日益頻繁,人們不免要問:「疫情究竟是從何地而起?」當時的報紙亦刊載了「西病源於中國論」以及因防治鼠疫而聞名的伍德連對此的駁斥。

劉協理接著展示了漢珍自製與代理的各項報刊資源。除了前述上海圖書館、愛如生與ProQuest公司製作的中西文報紙資料庫,也介紹了日治時期的重要史料《臺灣日日新報》、《共榮報》以及重磅出版、即將上市的《臺灣新報【南部】》!此外,若有查詢臺灣各報的需求,例如《中央日報》、《聯合報》、《更生日報》等等,則有台灣新聞智慧網可參考利用。

最後,劉協理加碼分享了一些資料庫檢索小秘訣。上海圖書館平台的檢索結果頁面除了可篩選文獻類型(如正文、圖片、廣告),還新增了各項數據圖表化的功能。接著提到愛如生平台「晚清民國大報庫」的亮點:廣告也有建置全文檢索,有助於擴充搜索範圍與深度。而 ProQuest平台同樣擁有多樣的檢索與篩選條目功能。

透過簡短但精實的「報料」,劉協理帶大家淺窺中西文報紙的研究應用,相信與會者也因此認識了更多的報刊資料庫以及復刻大套書等優質研究資源!

繼《臺灣日日新報》之後,本次漢珍分別與臺南市立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合作,取得授權,首發1944至1945年的《復刻臺灣新報【南部】》。內容含括臺灣戰時實況、各大戰役報導,是研究臺灣、國際關係、近代亞洲、戰爭史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推薦各學術、教育、研究機構及公共圖書館納入典藏!

蔡汶庭/TBMC 紀錄

學術研究中報紙的價值 – 傳統與文本數據挖掘

下午場次第一場演講邀請到ProQuest區域資深董事Daniel Kim先生向來賓介紹近幾年ProQuest品牌的發展以及在東北亞地區推廣的情況。

ProQuest品牌經Clarivate公司於2021年底公告併購之後,成為Clarivate旗下專業研究內容提供者,與WOS學術引用與影響力分析工具以及Exlibris圖書館數位管理系統領導品牌,同為Clarivate三大支柱。在歷經兩年多整併過程之後,利用旗下各子品牌強大的系統分析與開發能力,將學術內容、學術影響力與圖書館系統做了更為直覺且縝密的統整,讓學術研究人員能透過三個系統互相串連而快速獲取所需資源,並提供資源管理者更完整的研究者使用行為與研究需求紀錄。

Daniel Kim區域主管在ProQuest品牌經營東北亞地區業務長達20多年,2005~2006年間更與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一同攜手將ProQuest人文社會經典資源:Periodical Archive Online Collection 1~6、Literature Collection以及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等巨量歷史期刊與圖書系列全數透過國科會,當時屬亞洲壯舉的全國學術計畫,提供給全台所有大專校院使用。此後,他亦成功將此經驗推廣至韓國、日本等國家,並且為當地研究者開拓人文社會資源的廣度使用。(注一)

在回顧整體二十年間ProQuest發展後,Daniel重回到本次研討會主題,向來賓說明ProQuest在2017所做的報紙資源學術利用分析報告之中,有超過七成的研究者對於報紙資源具有高度依賴,同時近九成的研究者都會推薦利用報紙資源在各式研究專案當中。

2017 ProQuest survey of 410 respondents from a global population of graduate level through faculty researchers

同時ProQuest更進一步研究在四大英美菁英報紙中各式出版品歷年引用次數情況,從下圖可發現自2000年後因為報紙資源資料庫的提供,報紙資源的引用數量不斷上升,單年度被引用次數即有4000多種出版物引用過這四種報紙。

透過下表可以了解到,這些出版品很多都歸屬在重要的學術期刊:

並且,Daniel特別透過WOS的分析工具呈現New York Times於2017年之後的引用次數仍是維持高度成長,在2020年達到7,600多種出版品的高次數引用。而其被引用的主題相當多元,前三大主題分別為政府法規政令、商業經濟管理、社會研究,但特別的是前十大主題中包含有電腦科技發展主題、心理學主題等非人社領域的引用。更多引用主題可參見下表:

報紙資源可以提供巨量、長時序且多元議題,代表著各種時代的發現、發展與觀點的歷史見證,Daniel提出來的分析更彰顯近代研究者在受惠報紙資源數位化後,透過線上檢索的便利性,大量汲取資料而發表多元且豐富的研究產出,越來越顯見報紙的學術研究重要性。

然而,在使用這樣大量的文字資源時,國外學者已經先面臨到很多困難之處,包含針對長期、多種報紙的內文進行文字探勘(Text mining)工作時,在取得各報社合規授權,或是大量文字的程式處理等等,都讓許多學者怯而遠之。即便目前已經有很多AI工具可以協助解決文字處理的程式撰寫問題,但是如何取得合法的使用與全文字取得,仍是一大苦工。因此,Daniel在最後特別說明ProQuest品牌推出的解決方案: TDM Studio,此服務協助研究者可以合規直接擷取ProQuest超過三千種合作報刊夥伴的全文資訊進行文字探勘研究,並於平台中快速提供以下三種視覺分析:

  • Sentiment Analysis
  • Topic Modeling
  • Geographic Analysis

目前全球許多學者已經利用本服務,進行科學、人文等多種領域的研究(注二),並且本服務除了報紙全文字資料外,也提供政府資料(Ex. 美國國會聽證會文檔)、學位論文或是期刊書籍等各種資源,同時支援研究者獲取上述資源經過整理的Rawdata下載進行客製化利用,為現代研究者提供簡單又有效的文字探勘解決方案。

(注一)
韓日兩國目前提供全國學術版的資源列表:

  • Korea
    • Various periodical projects :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1-10), British Periodicals, American Periodical Series, Education Magazine Archive, Religious Magazine Archive
  • Japan
    • House of Commons Parliamentary Papers : 18th-20th Century,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注二)
全國著名大學採用TDM Studio服務所做的研究舉例:

關雅茹/TBMC 紀錄

建制內的多元主義:美國菁英報紙外交政策的論述  

下午第二場演講邀請到的是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李金銓教授,主題為「建制內的多元主義:美國菁英報紙外交政策的論述」,李教授以1989年天安門事件為例,描述在過去20年間,美國最重要的兩大報紙《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是如何理解此事件,並探討其涵義的演進。

首先,李教授從美國報紙性質的角度切入開始分析,美國由於地方分權的制度影響,沒有全國性報紙,主要為地方報,美國有1,000多種地方報,受人口分布、政治與經濟等因素影響,又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與《芝加哥時報》這五大報紙最為知名。五大報皆由美國重要的州、市所出版,報紙客群也多為政治菁英,所談的內容也多為菁英報導,在反映時事的同時,也凝聚了美國對於國內外議題的公眾觀點與話語權,在五大報紙裡,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最為重要,雖紙本報紙在數位化及全球化的影響下出現經營危機,但這兩大報仍為全美甚至全世界所關注的新聞話語中心。

接下來,為了解其涵義的演進,李教授搜尋每一年天安門事件發生日期的前一個禮拜及後一個禮拜的所有報導,並分析其論述方式,了解在過去20年中,天安門事件這個符號在兩大報上的涵義轉變。李教授認為,ProQuest資料庫是很好用的研究工具,過往在蒐集資料時,需耗費時間個別蒐集,並逐筆列印,但在資料庫的結構下,可使用關鍵字一次性找出指定的歷史資料,在蒐集、比對資料上十分方便。除了蒐集資料外,資料庫內容也可使研究產生由點到線,線至面的結構,使架構更為立體,並激發研究者的創意。

與會來賓在聽完李教授的精彩演講後,對於這些菁英報紙提出疑問,像是東部報紙《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獨大,其他地區報紙式微,逐漸有區域性報紙代表全部觀點的現象產生,此現象是否為事實為一大疑慮。李教授表示,在數位化以後,中西部報紙發展狀況不佳,東部報紙像《紐約時報》,也因應各界讀者訴求,持續吸收不同區域的建議,使其文章撰寫角度、面相不斷的擴大,更加符合現今讀者或報紙需求。區域報紙如《LA Times》發展狀況不佳,以報紙來說可能仍以東部報紙為主,尤其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是目前重要的新聞來源。

最後,李教授以下列4點作為演講的收尾:

  1. 新聞是歷史的出口,但新聞本身注重的是現在,須在歷史與全球架構下去理解,了解過去,方能正確理解現況。
  2. 美國是真的具有新聞自由嗎?李教授認為,美國是有新聞自由的,但媒體存在意識形態,且人無完人,這個自由是有限度、瑕疵的自由,在過往的例子裡,曾有《紐約時報》因報導瑕疵而道歉的狀況產生。
  3. 美國新聞界最重大的成就為「揭醜運動」,這是全世界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在以事實為主的新聞背後,是存在意識形態的,對於美國來說,該國的意識形態為「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報紙、社論在此視野下產出觀點,為統一中見分歧。
  4. 李教授鼓勵年輕學者使用ProQuest資料庫,將資料庫做為研究工具使用,在研究過程中,不僅可節省資料蒐集程序及時間,更能刺激研究的創意思想,使研究架構更為全面。

黃薏瑄/TBMC 紀錄

由ProQuest內戰資料庫(ProQuest Civil War Era, 1840 ~1865) 理解十九世紀美國歷史  

在整個美國歷史發展中,19世紀歷史占有一席之地。東吳大學歷史系盧令北主任分享如何運用早期的美國報紙來加深對於歷史的理解。首先,盧主任簡單介紹ProQuest Civil War Era資料庫,收錄年代是從1840年~1865年,蒐集的資源包含一些南方報紙,如:Virginia、South Carolina、New Orleans;北方報紙的報紙則是收錄:Boston Herald, New York Herald, Columbus State Journal。此外,還有短篇出版物,數量約有2,000多筆;以分類來看,其中支持與反對奴隸制度短篇出版物約有185筆左右,另外則是1861年至1865年美國內戰期間出版的小冊子約有1800筆。盧主任分別以「南北對立」、「1860年的總統選舉」這兩個主題做探討分享。

南北對立從內戰以前就已經存在,以Slavery作為區分,南方俗稱蓄奴州(Slave states),北方則俗稱自由州(Free states)。然而,造成南北區域對立應是誰要負責的呢?盧主任以Civil War Era資料庫裡收錄的紐約先驅報為例,有篇內容指出要追本溯源至美國歷史開始探討起,認為應是清教徒要負責任,因為清教徒認為自己特別高尚、宗教也特別虔誠,便瞧不起中南方的民族,間接造成了南北對立。報紙也持續指出與其他地區的教派相比,清教徒壓迫反對意見者的傾向較為明顯,不僅內聚力強,排外性也較為強烈。若從歷史源流來看,美國當時畜養奴隸是全民運動,清教徒也曾蓄養過奴隸,甚至還到人力市場競標。綜上所述,清教徒要負擔絕對的責任。

再來是1860年的總統選舉,因聯邦政府不支持奴隸制度,南方人因南北人口比例失調,認為在政治鬥爭上無法用人數優勢贏過北方,決意從聯邦政府脫離出來。當時的報紙針對南方的分離運動對於美國政治所產生的影響做了以下分析:

第一、從政治面來看,南方從聯邦脫離後,自成一個主權獨立的關家,若要藉由國會的運作對奴隸制度產生影響,北方就無法干涉南方的事務。

第二、雖然林肯在這次的總統選舉獲得了勝利,實際上支持票是180萬,反對票卻是有265萬,由此可知真正支持林肯的人民並沒有很多,隱約暗示南方的人民貿然決定脫離是否值得呢?

再回過頭來看,南方人蓄養奴隸何罪之有?很多憲法學者認為美國憲法其實是認同奴隸制度。若要解決奴隸制度,只能依靠修改憲法。但在當時,憲法要修改前,國會須先通過三分之二的人同意後,再送到各州批准,而各州也需達到四分之三的比例,南北沒有任何一方能達成這樣子的高比例,基本上要修改憲法的困難度是高的。

另外,就連北方最重要的城市-紐約,也反對林肯,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因素是南方的棉花。盧主任分享短篇小冊子中提到,南方棉花的出口量占全世界將近80%。在出口量這麼龐大的情況下,棉花田的老闆相對需要更多的資金採購設備及奴隸,而資金大概是源自於紐約的銀行提供大量的貸款給南方的棉花田老闆,因為在全世界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取代南方棉花的地位。

然而,報紙所記載的內容究竟是對還是錯呢?盧主任表示並非完全是錯誤,身為一位歷史研究者在閱讀報紙時,必定要去探討真偽。再加上當時使用的英語文法與現代不同,若對於美國歷史是完全陌生的話,對於一些人名、專有名詞的簡稱較不容易理解。而ProQuest Civil War Era資料庫提供的資料非常豐富,再透過一些個人化功能設定,就能讓搜尋結果快速精準化。

對於盧主任提到的「奴隸制度」,有一說法是南方奴隸曾透過一條秘密地下道路逃至北方,盧主任認為地下秘密鐵道是真實存在!當時,北方的一群民權份子在半夜透過地下秘密通道來到南方,偷偷將奴隸帶回北方。但聯邦國會的法律嚴格禁止此行為,憲法也有說奴隸一旦脫逃到北方,身分地位也是不會改變的。一旦被發現窩藏南方脫逃的奴隸,不論是個人、團體、機構甚至是警察,只要知情不報,一律加倍懲處。若從另一面來看,當時地下秘密通道的重要人物-哈莉特·塔布曼,費盡心思計畫到南方要協助奴隸逃脫,但南方的人民卻覺得生活過得不錯,使他不禁感嘆人世間最悲哀的是,南方的人民並不覺得自己活在奴隸制度之下,渾然不知自己是失去自由的人。

周佳蓁/TBMC 紀錄

Periodical Research and Literary History: National,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Identities.  

在台北科技大學施欣文副教授的演講中,她以實際研究案例說明了維多利亞時代蘇格蘭報紙、期刊與文學研究的方式與價值,以及ProQuest的數位資源如何幫助教授進行研究教學?還有可輔以哪些類型資源讓研究更加完整?

她首先說明報紙在文學中的重要性,維多利亞時代的報紙不僅是新聞的來源,還是小說和文學批評的平台,深刻影響了文學的傳播和接受,報紙與小說之間的關係。

Andrew Hobbs 強調,「國家級」報紙並沒有傳統上認為的那麼具國家性,而地方報紙則比想像中更具國家性。他認為,較早期的數位化時代過於依賴《紐約時報》和《倫敦時報》這樣的著名報紙,但這並不能準確反映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閱讀什麼。

而在我們追索這些問題時,Benedict Anderson 的「想像的共同體」概念至關重要,他指出報紙和小說共同構建了民族認同感。維多利亞時代的報紙小說家,如批評家Granlaw所討論的那些,展示了媒體形式之間種種相互作用。

William Donaldson 則對維多利亞時代蘇格蘭報紙中大量的連載小說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估計在1816年至1889年間,大約有5,000部完整的蘇格蘭小說在報紙上連載,提供了一個龐大但尚未充分探索的文學寶庫,這是值得我們後人爬梳的材料。

在前人建立的研究基礎上,施教授提出了認為George MacDonald 和 James Smith 提供了引人入勝的個案研究。MacDonald 因其兒童故事和蘇格蘭小說而國際知名,而Smith 是愛丁堡的一位工人階級作家和圖書館員,他們的作品都在報紙上連載,觸及廣泛的讀者。

George MacDonald:以兒童故事和成人小說聞名,MacDonald 的作品被廣泛連載並享有國際聲譽。他與《格拉斯哥週報》(Glasgow Weekly Mail)的合作顯著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James Smith:雖然國際知名度不高,但Smith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他的作品主要在《格拉斯哥週報》上連載,儘管知名度較低,但他的貢獻顯著,經常突出工人階級的觀點和蘇格蘭在地主題。

《格拉斯哥週報》則是一份重要但相對未被充分研究的報紙,在小說連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發行量最終超過了許多日報,成為新聞和文學的主要平台。該報的發行量從1872年的12,500份增長到1885年的超過207,150份,反映了其廣泛的影響力。其刊載內容最初以較嚴肅的內容為主,到1890年代,《週報》增加了更多聳人聽聞的故事,以適應讀者偏好。

接下來施教授分享了她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她對維多利亞時代報紙和文學的研究運用了以下各種數位工具和資料庫。

例如ProQuest系列資料庫:除了紐約時報等各種報紙外,還有British Periodicals等,這些資料庫是運用大量數位化期刊和報紙的必備工具。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網路資源,透過這些資料庫讓學生參與報紙、期刊研究可以豐富他們對維多利亞文學的理解。教學項目包含了在原始語境中閱讀連載小說或探索當時的評論和辯論,這種親身實踐的方法加深了他們對歷史文學文化及其現代詮釋的欣賞。

最後她的結論是,維多利亞時代報紙與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揭示了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文學景觀。通過研究這些報紙期刊中的連載小說和文學批評,研究人員發現了各地區和相對較不知名作者的豐富貢獻。這種探索不僅拓寬了我們對維多利亞文學的理解,還挑戰了傳統的文學聲望和影響力的觀念。

楊學斌/TBMC 紀錄

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期間的輿論戰

在中國的近代中外關係研究,通常被叫做外交史研究,外交史不論研究方法是什麼,依靠的就是政府檔案、官方資料,所以會忘記報紙的重要性,我們只看重政府的講法,有時候報紙才能真正反應社會訊息。外交被視為政府與政府間的行為,研究的對象是事件或有決策權的政府官員,通常民眾只知道有這件事,也可能知道結果,但過程就不清楚。然而,外交不是單純的由政府幾個人上談判桌就行,必須運用各種資源來取得成果,輿論就屬於其中一環,也可以說是假新聞,今天,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呂慎華助理教授以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為對象,分享輿論戰在外交中的作用。

首先,老師提到大家對中日二十一條的印象,在清末民初外交,最常見的是「喪權辱國」、「禍國殃民」、「帝國主義走狗」等用語,由集罪惡於一身,為稱帝甘願當日本走狗的袁世凱,所簽訂的喪權辱國條約,也是中日交惡的近因、五四運動的遠因、五九國恥的由來。

日本二十一條要求的提出:1914年,日本對德國宣戰,並佔領山東半島,中國要求日本撤軍,被日本拒絕。1915年1月18日下午4點,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前往覲見袁世凱,當面呈遞二十一條要求條款分列五號。條款包含第一號:山東省,第二號:南滿、東蒙,第三號:漢冶萍公司,第四號:中國沿海港灣、島嶼,第五號:全中國。日本要求不准洩漏,速戰速決、立刻簽約、黑箱作業,對付黑箱作業的方法就是洩漏條件,讓外國人介入,最有機會的就是在中國利益最多的英國。

接下來,中國政府因應變局的方法是什麼?表面上由外交部長陸徵祥對日談判,實際上由袁世凱全程主導運用所有能動用的資源與日本政府對抗,在1月18日晚間,召開政府高層會議,決定要洩漏機密,引外力相助以對日本造成壓力,直接公開二十一條款內容,對於當時的中國是有害無利的,因此,應如何公開?由誰公開?成為輿論戰關鍵。一般在談這件事情一定會看顧維鈞回憶錄,受其影響覺得輿論戰主要對象為美國,但其實美國是無法出力的。袁世凱首先選擇的洩密對象,是派駐北京的日籍記者,外交部次長曹汝霖於宴會中將條款大致內容私下告知大阪朝日新聞、日文上海日報記者,兩報於1月20日同步刊登中日交涉新聞,日本官方新聞社東方通信社因此被迫澄清有此事。

緊接著,洋人在華創辦的報紙也陸續加入,如大陸報、文匯報、字林西報、新聞報,這些報紙都在通商口岸,日本也無可奈何。這時中國的大報,如申報、大公報,受到袁世凱的管制,得不到任何消息,只能引用外報的新聞。那麼中日會議期間的國內輿論戰又是如何?袁世凱向來嚴厲管制新聞,搜查報社、關閉報館、驅逐記者、要求更正等行動並不罕見。北京的《民視報》、《亞細亞日報》、《北京英文日報》(Peking Daily News)與《北京京報》(Peking Gazette)均已有報導。日本一再要求中國政府嚴守秘密,曹汝霖反指責日本率先洩密。中文報紙引用內容多為不受政府管轄的通商口岸洋文報紙、或外國通訊社新聞稿,華文報紙則持續報導交涉進度。在這同時各國輿情進展到哪裡?輿論戰的目的,在於帶動國外輿論同情中國,對政府造成壓力。除日本之外,真正目標為日本要求影響其利益的英、法、俄三國,以及重視機會均等的美國。日本保證不損及俄國利益、法國輿論認為中國反日即是反協約國、美國輿論則關心歐洲戰場,因此,英國成為中國輿論戰的重心。

在英國的輿論操作:泰晤士報為英國第一大報,成為各方角力對象,袁世凱發現泰晤士報傾向日本之後,即開始全力操作英國輿論,向泰晤士報公開二十一條要求完整英文譯本,要求駐英公使施肇基注意輿論、隨時更正。路透社立場與泰晤士報相同,均不願開罪日本,最後施肇基決定放棄泰晤士報,轉攻其它報紙。施肇基重心,在於與中國商務關係較為密切的棉紡織業重鎮蘭開夏郡與曼徹斯特地方報紙,在他的操作之下,成功使日日電報、日日新聞、曼徹斯特衛報等三報輿論轉向質疑日本。

最後,老師總結,針對英國的輿論戰已達到預期效果,在歐戰大環境之下,輿論戰能發揮的空間相當有限。輿論戰的作用就是引起各個政府的關注,把假新聞做些闢謠。

陳世宗/TBMC 紀錄

會場集錦

報紙研討會來賓參與盛況

Clarivate及漢珍公司同仁合影

茶敘活動

與會來賓認真聽講

李金銓 學者簽書活動

漢珍公司展桌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