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紀圖書館創新轉型與前瞻趨勢》——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柯皓仁館長

jQuery UI Accordion – Collapse conten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柯皓仁館長
實踐數位人文的真人書
我希望圖書館是一座橋樑、一個平臺,把知識、人脈及服
務都串聯起來;目標是擴大圖書館的功能與價值,朝向
LAMP發展,即圖書館(Library)、檔案館(Archive)、
博物館(Museum)、出版社(Publisher)。
❝ 花團錦簇的春天,帶著一顆輕鬆的好心情,拜訪位於和平東路上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聆聽活力充沛、熱忱服務的柯館長,暢談他的前瞻、轉型與創新⋯⋯ ❞

受訪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 柯皓仁
採訪人:鍾雪珍、曾苓莉
攝  影:李育浚(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提供照片)
校  閱:廖秀滿、彭慰
訪談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圖書館
訪談日期:2021 年 3 月 26 日

 

館長小檔案

曾任新竹交通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及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理事長。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理事長。擁有豐厚的資訊科技背景,多年來持續協助臺灣圖書館界邁向數位化圖書館。2000年在世紀交替前後,建置了臺灣包含Elsevier、SCI/SSCI、Ei Compendex、CSA等全文與索摘資料庫系統的鏡射站;設計與開發館際互借系統,對臺灣圖書館界的館際互借業務具有重大貢獻。此外,對臺灣最大的圖書館聯盟CONCERT亦提供許多技術上的諮詢。過去十年在數位典藏方面著力甚深,其所帶領的團隊主要著重於臺灣重要藝術家與團隊的典藏數位化,包含楊英風(雕刻家)、劉興欽(漫畫家)、李泰祥(音樂家)、朱銘(雕刻家)、雲門舞集(表演藝術) 及優人神鼓(表演藝術)等。

 

一、請館長說明當初為何參加貴館圖書館領導工作?何時加入?加入動機為何?

我參加圖書館的相關工作最早要回溯到我在交通大學時期,1995 年在交大計算機中心擔任組長,當時是web 剛出現時期,校長希望建置digital library。當時交通大學圖書館是張瑞川館長,同時他也兼任計算機中心主任(兩單位沒有合併),作為他的愛徒,他希望我來幫忙建置國內的數位圖書館,由於當時TANet 對外頻寬不足,因此採用在交通大學建置全文與索摘資料庫的方式進行;後來和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即現在的國家實驗研究院科學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合作將服務推展至大專校院與研究機構。同時也有另一個計畫,由於當時的館際複印仍處於紙本申請、沒有任何系統控管流程與執行結算,因此便由張瑞川館長和我設計開發「全國文獻傳遞服務系統」。這二項工作算是我一腳踏進圖書館界的開端。

張館長卸任後,由楊維邦教授接任館長,他是我研究所時教導我資料庫的教授。他希望我在圖書館幫忙他,對我很信任,覺得我比較適合做一個圖書館員。所以,在大約1998 年我就到圖書館工作。在交通大學圖書館時期,我從組長當到副館長,也擔任過代理館長。

2009 年臺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開設博士班,需要擴充師資,我就申請到臺師大圖資所。當時是陳昭珍館長,在她的盛情邀請下,我接任副館長;其間因為當選圖資所所長,所以我副館長當到一半就去當所長。當圖資所所長第三年,那時是2013 年,昭珍館長調任教務長,我就接任臺師大圖書館館長。

我擔任圖書館領導工作時機上就是有貴人提拔,有很好機緣。此外,我的學術背景是計算機科學,我覺得它是應用科學,必須找到一個領域來發揮。對我而言圖書館就是一個非常適當的領域,讓我能夠有所貢獻與發揮。

二、請您談談貴館近兩年的重要成果?主要經營目標為何?原因為何?

有三個部分,第一是空間改造。師大圖書館上一次的空間改造應該是10 年前了,館舍空間已經使用37 年。讀者的需求因時代更迭而有所改變,世界教育趨勢日益重視個人發展與團隊合作的價值,但圖書館舊建物之內部空間配置並無法充分滿足讀者需要。臺師大吳正己校長在參訪國外大學後,很認同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的概念,因此圖書館便在校長的支持下啟動這次一、三樓的空間改造。目標是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多元創意學習空間」,將圖書館主體由館藏轉化為讀者,大量增加討論及閱讀空間,以及提供休憩與展示功能。期盼發揮圖書館知識供給的角色外,亦讓圖書館成為師生進行腦力激盪之學習、閱讀、討論、發表、休閒與共組讀書會等多元功能學習場域。

第二是校史與特藏。這幾年圖書館一直在爬梳臺師大的歷史,透過發現的原始資料與一手檔案為臺師大整體歷史發展建立完整的論述,進而在校務會議中通過將校齡回溯到1922 年「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創立之時。明(2022)年臺師大就要慶祝創校100 週年。所以,我認為圖書館在校史的蒐集與探勘方面,是有具體的成果與貢獻。

在特藏部分,圖書館蒐藏了善本與古籍大約有兩萬餘冊。這些善本與古籍的來源包含1949 年教育部撥存之東北大學藏書及陸續受贈之陳誠故副總統等私人藏書。其中頗多珍本,尤以宋版孟子最為珍貴;其他重要典藏還包括清翁方綱、徐星友手批杜詩、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清段玉裁、江藩、繆荃蓀、許心梅、丁晏等名家批校本以及明嘉靖刊本、鈔本等200 餘種。此外,亞洲研究也是一大特色,本館徵集並保存著名之亞洲研究學者 Gernot Prunner 私人圖書館之大量稀有藏書,為重要之亞洲研究資源。黑膠唱片為另一特色典藏,圖書館收錄1920 至1950 年代臺灣傳統戲曲音樂最受歡迎之唱片代表作。

原本校史和特藏是分屬兩組負責,透過組織改造,將校史與特藏業務整合在校史特藏組,期盼透過對校史資料豐富的典藏與策展經驗,將典藏的珍貴古籍進行活化與利用。此外,今(2021)年剛設立的「高行健資料中心」亦是圖書館的重要特藏,高教授2000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並將臺灣視為故鄉,並與本校深具淵源。2008 年接受郭義雄校長邀請擔任名譽講座,2017 年受頒名譽文學博士,關係是密切的。目前全球只有法國馬賽、香港兩個地方設有高行健教授的資料中心,臺師大認為華文地區要建立一個收藏他重要資料的中心,以表彰其崇高成就與對人類社會之卓越貢獻。臺師大「高行健資料中心」典藏了高行健早期筆記手稿,以及歷年來各種作品演出的文獻,約六百餘筆,且在不斷增加中。同時,圖書館也管理古蹟「梁實秋故居」,原本是委外管理,但希望能加強與本校的連結,就收回來由圖書館派專業人員去管理與營運。

第三是與大學部課程結合。主要是「大學入門」課程,是臺師大專為大一新生規劃的課程。課程目標在於使大一學生瞭解大學教育之目的,並協助新生盡速度過高中到大學階段,以適應生活。這門課由各系老師開班,其中包含圖書館資源利用、學術倫理、臺師大歷史等單元,就由圖書館負責。

臺師大圖書館的策略目標之一是「強化資訊素養與全人閱讀,培育人文與科學融通之領導人才」;為此圖書館開辦了「自主讀書會」與「英語讀書會」兩種讀書會。運作方式是由學生組隊向圖書館提出申請,圖書館會提供學生經費與資源上的協助。為了促進國際生與本地生的交流,圖書館會安排透過國際生來帶領英語讀書會的活動。

我認為閱讀對於大學生很重要,形塑閱讀文化也是大學圖書館的重要工作。我們透過舉辦臺師大閱讀節與世界書香日的活動來推廣閱讀,也帶領大學生直接在誠品書局挑選想要閱讀的圖書,這都是圖書館主動與大學生的連結。

三、請您談談貴館有哪些創新作法?制定哪些重要推動策略?

在創新方面,主要是圖書館的「學科服務」,目的是幫助老師同學研究,對不同系所都有提供主題指引LibGuide。最基本的學科服務就是舉辦春季、秋季論文寫作工作坊,教導學生與教師研究的方法以及一些技巧,像是資訊視覺化、統計學的知識,以及諸如參考文獻管理的工具。也邀請期刊出版社與英語系老師講授期刊投稿、用英文發表論文,這一些活動都廣受好評,許多校外人士也來報名。此外,老師也可和學科館員預約設計客製化、與課程和研究相關的圖書館利用課程。

圖書館也積極與校內單位合作,前幾年引進SciVal 系統來評估本校研究表現的強項與優勢,也可洞察既有與潛在的國際合作。之後,SciVal 受到本校的校務研究辦公室(Institutional Research Office)與高教深耕計畫辦公室的重用。除此之外,我們也在校內導入ORCID 與開放學者平臺(https://scholar.lib.ntnu.edu.tw/),藉以提升本校教師的研究能見度與影響力。

其實師大的學科服務很早就有,但主要是侷限在原來的推廣服務組(組織改造後稱為「推廣諮詢組」)和林口、公館兩個分館。但全校有九大學院約60 個系所,十幾個人根本不足以負擔工作。所以,我採用任務編組方式,不再侷限於舊有的分組。從圖書館人力挑選具有碩博士學位的同仁,打造出20 多人的服務團隊。透過任務編組方式,加強組際間的聯繫,我希望將來所有具有碩博士學位的館員都可以加入這個團隊。

四、請您談談貴館有哪些重大改變(館藏、空間、服務、系統、活動)?有哪些轉型?

之前有提到校史特藏組的成就,我想那的確是個重大轉變;另外重要的改變是在圖書館中設置大學出版社——臺師大出版中心。臺師大出版中心是2009 年設置的,主要任務是學術圖書的出版銷售,以及文創產品的設計製作與銷售,這二年開始還負責臺師大兩個重要期刊的編務工作。此外,臺師大的市定建築之一——文薈廳,也歸出版中心管理。出版中心的業務,我交由李志宏副館長帶領7 位同仁來執行。近年進行制度化管理,成立「出版委員會」訂定出版及營運方針,下設有教育、人文社會、理工、藝術學門「編輯委員會」來處理出版各學門書籍,並構思在各學門建立主題叢書。近來出版界景氣不好,但我認為大學透過大學出版社建立學術形象與影響力是重要的,也要思考大學出版社與商業出版社的區隔。出版中心的另一個業務,是文創商品的設計製作與銷售;藉由出版中心統籌設計文創商品,使商品具有統一性,又可提升臺師大品牌形象辨識度,走向品牌規模化經營,打造臺師大自有品牌。

藉由校史特藏組、出版中心這兩個在圖書館中的新興單位,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校史與出版和圖書館的關聯性不大,不一定要在圖書館之下。其實,這涉及到臺灣大專校院組織編制的現實,因為在大專校院裡不可能毫無限制地成立太多一級單位,面對新興業務,需要現有的單位勇於承擔。圖書館既是人類「記錄知識(recorded knowledge)」的管理機構,校史也是「記錄知識」的一環,檔案的保存管理流通與策展亦與圖書館相關;至於出版則是整個知識產業價值鏈的上游,自與圖書館相關。再者,大家常說圖書館在大專校院內的價值與地位已大不如前,我認為如果圖書館還是保守著既有的業務和服務,不思突破,那麼這樣的態勢不會有所改變。

在資訊系統方面, 雖然這兩年來已有不少頂尖大學圖書館採用了雲端服務平臺(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LSP);但花費實在太高,所以我還在觀望,甚至思考採用開放式原始碼雲端服務平臺的可能性。也因此,如何在現有的自動化系統框架下,除了現有已完善整合的資訊系統外,加強整合各新導入的資訊系統,簡化作業流程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在智慧化圖書館、數位人文等方面我們也有些突破。在圖書館導入資訊系統方面,我們堅持在擁有開放、自主的資訊技術下,找到願意合作的廠商,而不是完全受制於廠商。

為了推動學科服務、出版中心以及其他服務,進行組織改造是必要的。在2017 年進行一個無痛式的組織改造,透過逐一拜訪各組組長,溝通,盤點一下大家的工作,例如採訪與編目分離,校史與特藏合併。另外,同時也籌組任務編組,透過任務編組加強組際間的聯繫與合作。當然,組織改造後也不是就「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業務的轉移、調整可能導致組和組之間需要我介入溝通協調,但我希望館員同仁遇到業務扞格時都能以「解決問題、讓館變得更好」的思維為出發點,以開放的心胸、開誠布公地討論。目前師大圖書館的任務小組有學科館員、館員下午茶、國際化、特展規劃、學術傳播、大數據、空間改造等。師大館員數量並不多,每個組的工作多少都有關聯很難切割,很多服務與工作最後就可能都是混
在一起,所以才用跨組任務編組方式建立橫向聯繫。

在組織編制部分除了任務小組外,我上任以來,已做了幾次輪調;圖書館亦遵循學校的上位政策,讓館員每隔四年就跨組輪調。跨組輪調可讓館員熟悉全館各組的業務、降低本位主義,但為了要使輪調更順暢,必須強化館員的專業知能和建立標準工作流程。臺師大圖書館向來鼓勵館員的專業知能成長,例如有些同仁攻讀博士班、在職專班,我們也很鼓勵館員參加研討會、研習班,像我們前兩年就訂定了相關要點,補助同仁投稿與參加國外研討會。未來,更規劃盤點館員知能,每年訂定專業知能成長計畫。在建立標準工作流程方面,在陳昭珍館長時代就已經讓各組訂定作業手冊和標準作業流程,我現在正請各組重新檢視、更新這些作業手冊和標準作業流程,以便符合現況。

五、請您談談21 世紀圖書館事業有哪些價值?您的圖書館對於讀者具有哪些價值?貴館是否定期評鑑或進行滿意度調查,請說明?

我認為大學圖書館除了傳統價值外,新時代的重要價值是作為橋樑與平臺。圖書館應該是一個平臺、一座橋樑的功能,把各種知識、人脈、服務串聯起來。大學圖書館必須要能與校內各單位密切連結、互動合作,才能擴展圖書館的任務。以臺師大的情況而言,校內各個單位都會主動來找圖書館合作,我也經常將圖書館的服務讓校內各單位知道。例如學校各單位都知道圖書館擅長策展,所以只要和策展有關,很多單位都會主動來找圖書館幫忙。

師大圖書館正在發展成為LAMP,即圖書館(Library)、檔案館(Archive)、博物館(Museum)、出版社(Publisher),負責典藏、特展、研究、出版、教育於一身。

我希望將圖書館轉型變成一個多元功能的第三場所(third place),融合閱讀、學習、休閒等元素,讓讀者不是在家、在教室,就是在圖書館中。除了提升圖書館專業服務外,也與校內、外使用者緊密連結。不管他們的學習、研究、教學各方面需求,都盡量去配合。希望能與校內外單位融為一體、相互協助。

有關圖書館評鑑方面,是與校務評鑑一起辦理。也有進行讀者閱讀習慣的調查;近年做了空間改造,所以也進行空間使用後之調查研究。

六、請您談談未來3-5 年圖書館事業會有哪些前瞻趨勢?

我認為圖書館未來的趨勢應該重視「學術傳播(Scholarly Communication)」部分,希望能夠更著力、專注在學術成果之研究與加值。這個趨勢包含的範圍很大,例如,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數位化學術研究(Digital Scholarship)、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學術傳播是學科服務的進階版,我期盼帶領著有20 多位學科館員的任務小組去做發想,創新更多服務。

七、請您談談因應未來圖書館前瞻趨勢,貴館有哪些新的發展計畫?

為了因應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我認為提升館員的知能(知識與能力)很重要。因為,圖書館服務是奠基於館員的暸解與技能,才能發揮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我用半訓練、半操兵方式,邀請專家學者來演講、講解,或辦工作坊來落實館員訓練,以穩扎穩打方式進行。也規劃年度訓練課程,針對各組館員需要的知能去訂定訓練與課程,目前規劃一年大概是辦理40小時。

在OA 的部分,臺灣除了做機構典藏外,比較無力做更多。臺師大與臺大、成大一樣與劍橋大學出版社簽約,透過由圖書館支付一些費用,可免繳交學校老師的文章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APC),是很優惠的。

今(2021)年考慮建置一個「師大人文庫」,將教師出版品典藏起來,但需要學科館員的努力。另外,有關圖儀費部分,師大圖儀費是掌握在系所,除了核心期刊外大部分經費都以儀器為主。因此,考慮從管理學院開始做,指導如何去加強他們的核心館藏,當然這也仰賴學科館員的努力。

八、請您推薦一本有關創新與前瞻趨勢的好書?請分享其內容?

我推薦我推薦2020 年出版的《2030 世界未來報告書:區塊鏈、AI、生技與新能源革命、產業重新洗牌,接下來10 年的工作與商機在哪裡?》。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包含區塊鏈、AI、生技、新能源革命、產業等,都是圖書館未來發展的重要相關技術與議題。本書可提供我們更加了解科技趨勢發展的分析,很值得推薦與閱讀。

結語
我希望圖書館同仁能以「解決問題、讓館變得更好」的思維為出發點,以開放心胸、開誠布公地交流。盡量配合內外環境所需,轉型為多元功能的第三場所(third place),融合閱讀、學習、休閒等元素,能與校內外單位融為一體、相互合作及協助。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