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ProQuest人文社會學資源教學研究分享」 線上工作坊 紀要

二十年前,有鑑於網路世界、數位內容的科技潮流蓬勃發展,國科會自2006年即率亞洲國家之先河以資源分享新觀念,落實啟動西方語系人文社會學科全國學術版引進台灣計畫,至今已逾18年;漢珍代理美國ProQuest 公司所建置出版之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1~6 Collections 線上資料庫很榮幸入選該計畫並提供全國各大學校院師生,進行跨領域教學研究資源之國際性文獻探索與使用,本資料庫仍持續發展並陸續推出Collection 7~10。

為推廣該領域為數龐大的線上資源及應用經驗,2024年9月27日(五) 由國立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美國ProQuest資料庫原廠與漢珍數位圖書公司攜手舉辦「ProQuest人文社會學資源教學研究分享 線上工作坊」。我們很高興邀請到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侯嘉星主任主持這場線上會議,以及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譚偉恩教授演講「政治科學研究的好幫手:數位化的新聞報紙資料庫」;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 郭至汶助理教授演講「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 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同時,PQ亞太區產品經理 劉圓莉分享「跨越世紀:揭示ProQuest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中的歷史寶藏」。

透過本次工作坊,期望讓與會貴賓對於近現代西文學術性歷史期刊、報紙文獻之豐富內容與特色,有進一步認識與相互交流,俾作為未來教學、研究、著述等之參考。

跨越世紀:揭示ProQuest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中的歷史寶藏

第一場次是由Clarivate亞太區產品經理 劉圓莉小姐分享『跨越世紀:揭示 ProQuest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中的歷史寶藏』。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以下簡稱PAO)中文名稱為「19-20世紀典藏人文社會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此資料庫共分十輯,收錄764種人文社會類期刊全文與原始影像,文章數量超過370萬篇,年代最早可回溯自1802年,最晚則收錄至約2005年,這些連續性刊物提供師生許多領域珍貴的研究材料,包括文學、歷史、人類學、哲學、心理學、語言學、地理學、藝術、社會科學、性別研究等諸多學門,同時也替圖書館節省下了海量的館藏空間,這些文獻堆積起來超過九百公尺,比杜拜塔還高,現在則可以任由師生盡情爬梳、比對。劉經理總結了PAO的價值,包括資料來源全面、可以深入分析、能反映歷史背景與社會輿論反應、可運用於多種研究確保全面性與準確性。正因為PAO收錄豐富研究材料具備高度研究價值,所以也受到了國科會的關注,並分別於2007年及2009年,由國科會以全國學術版方式引進PAO的Collection 1~6台灣,提供各大專校院使用,強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資源。

在這場演講中,劉經理不只分享了PAO在全球各學科領域使用量的分析報告,也分享全球與台灣最常使用的十大期刊,以及這些期刊的價值,她特別舉「The Spectator」為例。這本期刊是於1828年創刊的英國周刊,已經發行一百多年,期刊收錄主題內容包括政治、文化、國際時事等等,是PAO中收錄年數最長的一本期刊,因為立場獨立、分析深入,而且文字精煉優美,有很多當時的知名作家供稿都替這本周刊更增添權威性,再加上內容主題廣泛並能反映歷史背景,滿足當時社會輿論的需求,所以除了普羅大眾外更受到知識分子青睞,且除了英國本國事務,也對許多重要國際事件,例如美國內戰、冷戰、中國鴉片戰爭等等都有提出許多獨到觀點,後續她也列舉了一些比較專注於亞洲相關內容的期刊,讓有興趣做亞洲研究主題的老師可做為參考: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 Asian Affairs
  • Japan Quarterly
  •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 Asian Perspectives
  • Archív Orientální
  • Late Imperial China
  •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 South Asian Studies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接著她開始以實例介紹PAO中收錄的期刊內容,從中國移工這個主題切入,帶大家看看中國移工在美國面對的各種遭遇,包括移民產生的摩擦、社會問題甚至是司法不公、排華法案,還有在澳洲、加拿大等地中國移工的一手報導等等。其實除了中國之外,PAO也有不少期刊有東南亞相關內容,包括對當地政經問題的在地分析等,有許多可仔細爬梳的內容。劉經理最後總結,PAO透過數位化讓所有師生都能方便取用獲得原始材料,並且涵蓋了多種學科甚至可進行跨學科研究,希望能對師生的研究教學產生更多助益。

楊學斌/TBMC 紀錄

政治科學研究的好幫手:數位化的新聞報紙資料庫


第二場次由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的譚偉恩教授進行分享。譚老師在開始分享前便開宗明義地表示,他是專攻政治學研究,主要研究政治現象,因此他對資料庫的取向和效用性的看法,會與歷史系的老師較為不同。譚老師認為當今我們使用報紙類型的資料庫可能會遇到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當事件過大(例如俄烏戰爭或是中美貿易戰等),它們的報導會比較多。作為報紙的閱讀者,我們本應對報導的細節進行識讀,就算我們進行識讀也會有自己的框架效果,當初資料的生產者或供應方也不會設想讀者的獨特性(亦即不同的讀者會帶有不同的框架),因此我們在閱讀報紙或是進行分析時,會有所影響。

第二,隨著數位資料庫的發展,我們現在面臨big data的情況,可能會使學術圈的研究取向趨向兩個極端,以量化或統計為主的研究將成為主流或大宗。然而對於量化研究者而言,雖然資料一鍵即取,但是數量變大了。一旦重要的新聞媒體或報紙條目被遺漏,研究的可信度將大打折扣。至於質化研究者,則將面臨難以開發議題的困境。

第三,這些資料庫中的內容,若不能拿來做理論性的測試(也就是對傳統的假設去做挑戰),將淪為資料浪費的情景。

第四,譚老師闡明選擇資料將成為一個挑戰。新聞能被找到是因為關鍵字符合,但大多數的新聞報紙來自於新聞事件的報導或是讀者投書等,背後來自於記者或專欄作家之手,他們使用哪些面向處理議題,通常取決於報社的環境,包括言論自由度、政府法規或報商的立場。這些東西一旦在報紙刊出,對於後人去研究,恐面臨脫離脈絡化、難以理解這些細節的狀況。

綜合以上問題,譚老師建議我們在使用報紙資料庫時可以注意以下三點,以利調整未來的研究方向與邏輯概念:

  1. 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保存技術會有所落差,所以它作為研究價值,反射出的效用度要打折。
  2. 版權的問題是時常被提出探討的。報紙的權限或適用日期,在版權頁會被反映,大家須注意。
  3. 報紙的生產者如報社可能會有既定的立場,在使用分析資料時,不可忽略報紙的框架效果。

郭以涵/TBMC 紀錄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 : 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 與中國現代史研究 * 本場次因版權原因,恕無法提供影片

2024 PAO 3

第三場次邀請到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 郭至汶助理教授,主要針對個人使用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資料庫的心得與實際案例進行分享。郭教授的個人研究領域是晚清傳教士與跨文化研究、近代中西交流史、國際漢學以及數位人文學研究,本次內容將以晚清傳教士進行探討。

首先,郭教授特別提到,研究者可以參考資料庫平台提供的「檢索提示」,因為使用報刊型資料庫的研究者,經常需要透過人名檢索資料,以下是郭教授推薦四個實用的檢索技巧,以提升查詢效率:

  1. 引號搜索:使用英語資料庫時,運用引號可以精確檢索特定字詞的文獻。例如,檢索人名時應使用引號,如 “Timothy Richard”,可大幅縮減不相關的資料。
  2. 自動變體形式:該平台會自動提供關鍵詞的不同形式,包括複數形式、不同形容詞形式及英美拼寫差異,能幫助使用者擴展檢索範圍,如檢索 “labor”也將查找 “labour”;檢索 “mouse”也將查找 “mice”。
  3. 特殊字符控制:使用者可以透過特殊字符來尋找同義詞或變體詞,如econom*將查找economic、economy、economist。
  4. NEAR運算詞:此功能可用於檢索相距不遠的單詞,特別適用於人名中間名的情況,如 franklin NEAR roosevelt 將同時查找 Franklin D. Roosevel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及 Franklin Roosevelt。

接著是介紹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資料庫,一共收錄了22份報刊,收錄年代是從1832到1953年,適合的研究領域有: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區域研究、歷史研究等,其中三個較為重要的報刊:

1.《中國叢報》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32-1851)

由傳教士裨治文創刊,目的是希望幫助新傳教士能更加了解中國文化與歷史,被諸多學者認定是中國第一份英文刊物。

2.《北華捷報》

The North China Hertald (1850-1867)

The North China Hertald and Market Report (1867-1869)

The North China Hert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此週刊聚焦時事與政治,是《字林西報》的副刊,兩者共同構成了重要的報刊體系。一方面隨著到中國經商的商人逐漸增加,需要更多報導有關中國商務訊息、航務訊息等,是晚清民國最重要的一份英文報刊。

3.《教務雜誌》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1868-1912)

The Chinese Recorder (1912-1938)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Education Review (1939-1941)

提供中國相關政策與情報,對於新教傳教士而言,是重要資訊的交流平台。

可以透過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資料庫的出版物檢索,了解各報刊的出版狀況,還能選擇指定年代與月份及以PDF模式來進行瀏覽。

然而,隨著來華的傳教士醫師開始大幅增加,連帶提升對於認識中藥的需求。原因是能透過使用中藥,拉近與中國病患的距離之外,若到內陸區域服務病患,因交通不便導致西藥取得不易,使得傳教士對於中藥的品項及效能是非常感興趣的。例如:合信在《內科新說》中就有一篇文章〈東西本草錄要〉針對肉桂及大黃的研究;瑪高溫醫療傳教士從植物學的觀點研究中藥的品項,並曾在《印度農業與園藝學會學報》(The Journal of the Agricultural & Horticultural Society of India)發表文章介紹苧麻、鴉片、四方竹等植物。

以師惟善(Frederick Porter Smith, 1833-1888) 的著作《中國本草博物學》(Contributor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History of China) 為例,對於當時的醫療傳教士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參考書,收錄1264種中藥的名稱、特徵、產地、藥性、銷售地等資訊,很快引起醫療傳教士的注意並且作為引用,甚至傳教士圈外的團體也會參考師惟善的著作。

接下來是一個實際的案例分享。郭教授以「師惟善」為關鍵詞,在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 資料庫中進行查找,發現一篇發表於 1868 年《教務雜誌》的文章。該文章提到「《中國本草博物學》原書名是直接中翻英」,但後來因為這門學科在 17 至 18 世紀的西方興起,主要透過博物學、植物學和礦物學來研究各種物種,所以 19 世紀逐步傳入中國後被調整為「博物學」。透過資料庫中特定書籍與人名的查找,我們可以看到這本書以及其相關人物在當時閱讀市場上的地位。根據檢索結果,19 世紀後期,不少讀者在報刊上持續討論《中國本草博物學》。例如,在 1881 年 1 月 18 日的《北華捷報》中,一位傳教士曾投稿批評書中關於紅棗、苡仁米等植物描述中的錯誤。這些討論反映了《中國本草博物學》在當時讀者中的影響力與接受度。

周佳蓁/TBMC 紀錄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