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紀圖書館創新轉型與前瞻趨勢》—— (6) 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 邱子恒館長

jQuery UI Accordion – Collapse content

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 邱子恒館長
北醫研究與館員賦能的最強後盾
圖書館是學校環境教育的一環,希望北醫圖書館成為一個平台,集中整理全校的學術資源;並強化閱讀推廣、資訊素養、學術傳播、科技體驗等功能,使圖書館成為同學的第三場域(third place),提供一個安心學習的環境。
❝ 風和日麗的四月天,帶著喜悅心情,沉浸在臺北101大樓青翠的林蔭大道。前往位於信義區的「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拜訪活力十足的館長,分享她的創新與前瞻⋯⋯❞

 

受訪人: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館長 邱子恒
採訪人:王梅玲、鍾雪珍
攝  影:李育浚
校  閱:廖秀滿、彭慰
訪談地點: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
訪談日期:2021 年 4 月 23 日

 

館長小檔案

邱子恒館長為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博士、美國雪城大學圖書館學與資訊資源管理雙碩士、輔仁大學圖書館學系學士。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圖書館館長;同時也是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的兼任教授。曾任國家圖書館編纂、國際合作組主任、知識服務組主任,以及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她熱心公益、幹勁十足,擔任臺灣醫學圖書館學會第2 、3 屆(2018-2021)理事長。研究專長包括知識管理、資訊服務與管理、資訊傳播機構管理及圖書資訊學等相關領域。

 

一、請館長說明當初為何參加 貴館圖書館領導工作?何時加入?加入動機為何?臺北醫學大學的組織文化、特質是什麼?

2002 年11 月我獲得博士學位,2003 年2 月就到這所學校任職。以往,北醫圖書館的館長都是由專業系所的教授兼任,館員也沒分組。2000 年因為納莉颱風造成本校舊館淹水,2005 年搬遷到現在的新館。當時的陳繼明館長(藥學院教授)認為他不是圖書館專業,希望校方聘請一位圖書館學專業的副館長,負責新館規劃與搬遷,並協助從傳統圖書館轉型到數位圖書館的過程。

當時臺北醫學大學的想法是希望找擁有圖書館學博士學位,並曾在醫學圖書館工作的人來擔任,但符合此條件的人很少。學校就直接到當時的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找符合條件的畢業生,而在校的博士候選人中,符合此條件的只有我。當時我已在輔仁大學兼課,打算畢業後到輔仁大學任教。但與我的指導教授陳雪華教授談過之後,她鼓勵我去嘗試以累積實務經驗,有助於未來在圖書資訊學系任教。因此我前去北醫面試副館長一職,當時北醫認為一級單位副主管應具教師身分,比較能和學院及各行政單位溝通,最後聘任我為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兼圖書館副館長。這算是一個滿特別的安排,因為當時所有的醫學院校,包括我們北醫、中國醫、高醫、中山醫、慈濟大學等,都沒有副館長這個職位。

2013 年我被借調到國家圖書館服務,並在2016 年8 月歸建北醫。2017 年8 月,當時的新任校長林建煌教授希望我回鍋圖書館接任館長,並提醒我同人的專業成長是一個主管的KPI;因為任何一個主管不會永遠在這個位置上,離開以後留下什麼樣的制度,以及能幫助同人提升多少能力,才是我們北醫可以永續發展的關鍵。

整個臺北醫學大學的組織文化就是不斷地往上提升,希望成為臺灣的創新型大學,朝成為臺灣的史丹佛大學之目標發展。

二、請您談談 貴館近兩年的重要成果?主要經營目標為何?原因為何?

談北醫圖書館的重要成果之前,必須先說明北醫圖與其他大學圖書館不同的地方:我們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圖書館,原因有二,第一是作為私校我們不太有國立大學圖書館有的包袱;第二是因為這個學校有附屬醫院,在這個體系之下,北醫圖的任務除了支援學校的研究與教學之外,也要支援附屬醫院的臨床、教學與研究,並滿足醫院評鑑的相關要求。

在北醫圖書館館員的訓練方面,醫學圖書館館員的業務與一般圖書館不太相同。美國醫學圖書館學會(MLA)訂有醫學圖書館員的專業知能,有很多項目與美國圖書館學會(ALA)類似,但它第一項就開宗明義講到,館員必須瞭解其所服務的大環境,也就是醫療體系與健康服務政策等相關內容;所以我會期望我們同人首先要了解臺灣的醫療體系、健保制度、衛福相關法規、醫學教育等,因為要先在這脈絡之下,同人才知道怎麼去提供最好的服務。另一點是館員在實證醫學(EBM)方面的知能,在臨床研究上文獻的證據等級很重要,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這種文獻類型的證據等級很高,多篇RCT 經統計方分析後可撰寫成為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 SR),而此一過程在文獻蒐集方面非常講究。因此,館員在EBM教學中可扮演重要角色,館員會進入教學場域協同教學,教導學生檢索文獻的技巧。這方面有豐富經驗的館員,甚至可在SR 的研究發表中成為共同作者。

對於同人的教育訓練方面,學校方有開放校內課程給職員選修,我也會指派附屬醫院分館的館員參加臺灣實證醫學學會的種子講師培訓課程,也會要求業務相關同人去報考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的「資訊組織分析師」及臺灣醫學圖書館學會(TMLA)的「醫學圖書館管理師」等專業認證。另外,也鼓勵館員參加TMLA 年會,並要求館員以組為單位投稿TMLA 年會海報參加競賽,近年北醫圖表現很優秀,常獲得第一、二名的榮譽。重點是要給館員時間、資源並帶著做;如果館員獲獎、有好表現時,一定要給予正向鼓勵(簽請校方敘獎),讓同人感受到校方及館長、組長對他們的肯定。

在館員學歷方面,我們新進館員都有圖資碩士學歷,資深的學士館員則分年推薦去圖資研究所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在甄試新進館員時,除要求有圖書資訊學碩士之外,更希望有在醫學圖書館工作經驗,同時要求醫學資料庫檢索的能力;此外,我們在面試時,也特別注重應試者的英文與臺語的口說能力。

我上任後訂定圖書館的四個目標,分別是閱讀推廣、資訊素養、學術傳播、科技體驗。為推動這四個目標,主要有四個策略:

  1. 賦能:如前文所提及,以各種方法,支持館員的繼續教育與專業成長。
  2. 團隊:除行政上分為三組(讀服、技服、知服)之外,亦組織各種跨組的任務小組,讓同人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指派任務。
  3. 結盟:北醫圖不是一所大規模的圖書館,因此採用聯盟合作方式來互補,主要有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圖書組、優久大學聯盟(優九)圖書組、與中國醫圖結成姊妹館、北醫數位圖書館聯盟等。
  4. 國際化:儘量在費用與公假上支持館員參加MLA、EAHIL 等國際醫圖專業組織的年會;此外,每年亦公費送同人到中國的醫圖姊妹館當交換館員,進行為期一週的交流與學習。
在推廣學術傳播方面,北醫圖書館分為技術服務、讀者服務、知識服務三組。其中直接支援學術與教學任務的是知識服務組,我指派該組一位同人為學術傳播館員,專責到各學院做OA 的推廣與掠奪性期刊的宣導與諮詢。圖書館的OA 資源推廣除了在校內,也有對數位圖書館聯盟的會員館進行推廣與指導。2020 年北醫發表在WOS 資料庫中的2 千多篇論文中,有近六成是發表在OAJ,供全球學術社群免費取用我校的研究成果,我們相信論文的曝光度越高,就會增加學校的學術能見度,進而提高這些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因此學校是鼓勵這項政策的。圖書館以北醫RPIS 與SciVal 系統分析WOS 及Scopus 資料庫中的書目,定期提供學校及三個附醫之學術表現報告給校方,供校長及院長做決策分析,可說是一種知識加值服務。校長相當重視這方面的創新,也成為北醫圖書館在學術支援服務站穩一席之地的重要理由。此外,北醫向來以期刊的IF 值(impact factor)與論文的FWCI(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這種以論文被引用為基礎的指標來評量教師的研究表現;2021 年,我們開始推廣Altmetrics(替代性計量學)的概念,介紹這種以論文被觀看、下載或在社群媒體被提及的另類指標,並到各學院及三個附醫跟師長及醫師們說明Altmetrics 也是提高北醫學術能見度與影響力的方式。為什麼會想推廣Altmetrics 概念呢? 主要是我幾次出差到新加坡時,和南洋理工大學(NTU)與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圖書館交流時,他們談到對理工科老師而言傳統的硬指標很好;可是在綜合型大學中,人文社會領域老師的評比會受很大的影響。因此他們也為人社老師準備Altmetrics 報告,證明他們的研究在許多社群媒體中有曝光,也提高了學校的學術影響力,我因而獲得很好的啟發。

三、請您談談 貴館有哪些創新作法?制定哪些重要推動策略?

臺北醫學大學有許多的外籍生博碩士生,約佔全校學生人口的十分之一,都是相當優秀的學生,也是許多研究與論文的基石。但是,如果學校與圖書館的雙語環境不夠好,是無法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2021 年開始,我要求同人要試著辦理雙語或全英文的演講;也要盡量使圖書館中文網頁與英文網頁的內容質量相同。另外,我們發現外籍生非常依賴學校的空間及資源,因此要求館員也要安排英文的教育訓練課程及參考諮詢服務。

學校也在各單位設置英文窗口同人,負責單位內外語服務相關的工作協助,我們館也有一位通過甄選,可在其他館員面對英文文件需求時提供支援。這些英文窗口除嚴格的資格認定,也要每年做考核來判斷是否適用。根據館長所說,北醫圖書館大部分館員大致上都有一定的英文能力來提供服務,因為英文口語是新進館員應徵時的挑選條件之一;目前所有新進館員一到校都是約聘,三年後才依學校規定開始參加全校性擇優轉正職的作業。

有關推動學術傳播計畫方面,北醫大為提高學術能見度,近期到各學院及附醫宣導Altmetrics 概念,透過Altmetric.com 與PlumX Metrics 提供的數值與圖示,可看到學者文章的影響力與曝光度;此外,之前也大力推動ResearchGate 與ORCID,現在學校要求全校老師都要有ORCID 與ResearchGate 帳號,新進教師也要提供這兩項資料才算報到成功,希望先求有,然後再進一步推動師長們對學術社群的經營。ResearchGate 可說是學者的臉書,其平台上可看到學者的研究成果、索取全文、問題回答、跟隨等功能,圖書館於本學期首次透過競賽方式提供獎金,鼓勵RG score 數值上升最多的師長及研究人員。

閻雲前校長於2016 年開始推動的北醫學術知識庫(Academic Hub / Pure Experts),乃是由圖書館集中整理教師及附醫專任主治醫師的研究成果及學經歷資料彙集而成,透過本館各學科聯絡館員來確保各學院師長們的資料都能即時更新。為了提升學校的國際能見度與推動跨國合作,因此採用英文介面,學校的教師與各附醫主治醫師的學術研究成果資料都被收錄在此知識庫中,同時提供研究者ORCID 與ResearchGate 的相關連結。從北醫學術知識庫可看到師長們研究產出的被引用次數與H-index,每篇論文並提供Altmetric 徽章的圖形分析。系統採用市佔率最大的Elsevier 平台,以利串連國際上其他學術機構,系統中的書目資料主要由Scopus 匯入,也定期上傳師長們的中文研究成果與來自學研發處的研究計畫相關資訊。

該資料庫的維護與內容更新全由圖書館負責,以確保內容的完整性,校方未來新版的名片上將規劃QR code 的位置,串連師長在Academic Hub 上的個人資料與研究成果,行銷個人與學校。總之,因為多年的推廣,學術知識庫已然成為呈現本校學術成果的門面,亦逐漸受到體系內教師及醫師的重視,有些師長甚至會主動聯繫所屬的學科聯絡館員,即時更新自己profile 的內容。

四、請您談談 貴館有哪些重大改變(館藏、空間、服務、系統、活動)?有哪些轉型?

圖書館的傳統功能除集中在大學部學生的閱覽服務上,還要支援教學與研究。以往,圖書館提供很多服務,但相當零碎。但邱館長具有管理學背景也有相當的經驗,透過專業館長更系統化的管理,將圖書館同人的努力與績效包裝起來,扣合學校發展大方向,讓校方可更清楚地看到圖書館員的努力。臺北醫學大學有國際、行政、教學、研究4 位副校長,而圖書館的直屬主管為研究副校長,代表校方對圖書館在研究支援方面有很大的期許,因此我們做了組織架構的再造,特別成立了專門支援研究的知識服務組。北醫圖書館總共有18 位專業館員及8 位助理館員,其中萬芳醫院分館與雙和醫院分館各有1 位專業館員與2 位助理館員,並將所有館員分為讀者服務、技術服務及知識服務3 組。同時設立數個跨組的任務小組,包括:空間規劃、數位學習、推廣、館藏發展等,讓每一個館員都有不同的合作機會與接觸不同性質的工作。

在服務轉型方面,除上述的強化支援研究服務,如學術知識庫與OA 推廣;也努力推動創新服務,這方面主要是配合學校近年的發展方向,如能緊扣學校發展方向,在推動上就更加輕鬆。

在空間轉型方面,新近設立了靜讀區,構想是來自學生的意見回饋。不少同學反應有些讀者在館內使用筆電時鍵盤會製造出噪音,讓他們很困擾;圖書館原本規劃設立筆電使用區,後來考量在館內使用筆記型電腦的人數多,反向思考進而設立不得使用電筆的靜讀區,希望給學生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2021 年6 月,也將在靜讀區引進兩座個人靜音艙,提供需要獨立安靜空間的同學進行線上面談、數位學習或影音作業錄製。學校希望圖書館未來能成為同學數位學習實體與虛擬的Hub,除提供支援學生數位學習的優質空間之外,亦成為整合全校數位學習資源的平台。因此現在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管理系統除收錄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書、網路資源之外,也新增蒐集了開放課程及數位課程平台。未來,也將依課程建置電子式的教授指定參考書,希望能與老師的課程進度表做到以章節為單位的串連,但目前正在克服授權及人力上的挑戰。

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方面,北醫圖書館原採用INNOPAC,但其有資安疑慮、年度維護費龐大、國內沒有代理商等問題,因此我們決定更換系統。目前臺大及優久大學聯盟三個都選用Alma 系統,但我們認為其花費太高;主要考量北醫圖書館年度館藏預算約7 千萬,其中實體館藏預算只佔3 百萬,實體館藏量目前只有十多萬冊,遠不及綜合型大學圖書館,且政策上只要有電子版就會選擇淘汰實體館藏。因此導入Alma 系統的建置費及年度訂費對於本校圖書館來說成本遠大過於效益,所以2019 年7 月決定更換成國產的中型自動化系統,而不是選擇目前大學圖書館最流行的雲端系統。我們選擇以國產自動化系統,搭配採用 Discovery 服務來提供整合查詢,這種結合不同系統以達到類似效果,使用最少預算達到最高效益的作法,我們內部事前做了很多分析與討論,做出與「主流」作法不同的決定,是需要非常了解自己館的定位及很大的勇氣。

在科技方面,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只要是新的IT 工具,都會盡可能的使用。例如早期的3D 解剖系統、配合RFID 使用的自助借還書機,本校圖書館都是全國第一家使用的圖書館。2012 年,本館具有優秀研發能力的系統館員,搭配證件感應及人臉辨識技術,開發出智慧型置物櫃系統,參加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得獎,商品化後獲得好評。另外,2017 年導入「雲端數位書牆」,利用多台55 吋LED 互動螢幕拼接組成大型數位書牆,推廣電子書及數位閱讀樂趣。我們認為學校是多元教育的環境,希望提供學生接觸新科技的機會,進而熟悉,並藉由IT 科技來減輕館員的工作負擔。

五、請談論我國的醫學圖書館學會?以及對於醫學圖書館館員的認證制度?

根據我國的〈圖書館法〉,醫學圖書館是專門圖書館的一種,而專門圖書館又分成十大類。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政府機關圖書館,因為每個政府機關多會有一個圖書館,第二多的就是醫學圖書館。現今醫學圖書館大約有167 所,有10 人左右編制的就算是大型館,而全國的醫學圖書館工作人員估計大約有300 多人。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設有醫學圖書館委員會,到2021 年已有40 多年,每年暑假期間會辦理2 天收費的醫學圖書館工作人員研討會;而臺灣醫學圖書館學會(TMLA)是2015 年獨立出來的學會。在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下仍設有醫學圖書館委員會,目前的運作方式是TMLA 選舉出來的理事長,就會被邀請擔任醫委會的主委,並提名TMLA 理事們成為醫委會的委員。我認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乃大型的綜合性圖書館學會,醫學圖書館勢必要參與;但並非所有醫學圖書館都有經費及時間可參加兩個學會。

醫院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很希望擁有專業學會頒發的專業認證,如此才可能在醫院被認定為專業人員。但專業認證這件事之前在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的推動不太順利,因為部分理事們認為高普考就有專業認證的功能,但我們認為資格與認證是不一樣的。我們面對中小型醫院圖書館同道的強烈需求,因此在一連串的聯署與推動後成立了TMLA。這個學會的重要宗旨之一,就是辦理醫圖工作人員的專業認證,這個認證分為「高級醫學圖書館管理師」及「醫學圖書館管理師」兩個等級。

六、請您談談21 世紀圖書館事業有哪些價值?您的圖書館對於讀者具有哪些價值? 貴館是否定期評鑑或進行滿意度調查,請說明?

我認為圖書館事業是一種「精神」。這個機構是否還叫圖書館?或是這個科系是否仍叫圖書館系?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圖書館事業是某一種專業或某種服務,我們的專長是資料、資訊、知識的蒐集、組織、整理,並推廣與再利用的這樣一個專業。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其價值不隨著它的名稱的改變,或是資源是實體、數位而有所不同,這個價值相當重要。

另一價值是圖書館界一直相信資訊平等並且應平等取用,不管資訊有價值或沒價值,一定要讓弱勢族群可取用到。這是公共圖書館供民眾使用與大學圖書館適度開放給大眾的價值,例如美國的公共圖書館近期雖因為疫情暫停營業,但仍在其停車場提供Wi-Fi 給民眾連線至網路,達到網路的公平近用。這些核心價值不可遺忘,這也是圖書館對讀者的價值。

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對於學生的價值,從我們之前的標語可體現——「我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在到圖書館的路上」。因本校校園不大,沒太多去處,課業重沒太多空閒,因此本館的入館人次沒太大幅度下降,圖書館雖只有一千坪,但提供500 多個閱覽席位。我們也提供無限續借及借閱無冊數限制的服務,希望館藏是在需要的讀者手上而非在圖書館書架上。本校由總務處負責自修室,由跨領域學院負責創客空間與學習共享空間,因此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本校的閱讀推廣,並且是支援學習、教學與研究的基地。

圖書館的滿意度調查以往是自己每年進行,但現在不做了,改由學校統一進行全校性的行政單位評鑑。我們也辦理「與圖書館有約」活動,其中學生最常使用的是館舍空間與休閒性的中文書;學生多次表示醫學院校功課繁重,沒多餘時間去書店,希望圖書館可以多買些暢銷書或休閒性書籍,以滿足非專業、非醫學書籍的需求。因此我們與通識教師合作規劃主題書展,並將書店的暢銷新書都購入辦理暢銷書展。本校學生在閱讀上相當主動,又有文青氣質,常會積極提出閱讀上的需求。

七、請您談談未來3-5 年圖書館事業會有哪些前瞻趨勢? 貴館有哪些新的發展計畫?

我認為未來醫學圖書館的趨勢,首先是實體空間會變小。例如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如此知名的大學之醫學圖書館,在2014 年完全關閉圖書館實體空間。將圖書館專業館員放到醫院各科,變成臨床館員;有用的實體館藏收納到倉儲空間,如有需要再遞送到讀者手中。國內的醫學圖書館也有這種傾向,原因是醫師與醫學生繁忙,沒時間再進入圖書館實體場域。但是雖然實體空間縮小了,支援教學與研究的任務,以及核心的館藏要維持住,以虛實整合的方式提供服務。此外,更要加強資訊素養教育,提高學生資訊檢索與評選的能力,在資訊爆炸時代中能去蕪存菁。北醫圖書館除提供排定的教育訓練課程,1 年約有200 場;也開放學生、教授與醫師5 人即可預約到班級上課,時間與地點都相當有彈性,館員也都能配合讀者的各式需求。

希望未來的館員可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上更加優秀,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方法訓練,例如資料蒐集、統計、資料分析等研究能力。要能接受新科技而不畏懼,教學能力也要加強,具備教課、溝通與設計教案的能力。如此,醫圖館員才有更多能量來應對圖書館未來的發展。

八、請您推薦一本有關創新與前瞻趨勢的好書?請分享其內容?

推薦2 本我在參加卓越領導學院課程時老師建議的好書,分別是《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與《平台經濟模式: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內容主要提及引爆點的三大原則: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並針對三大原則提出案例講解,最後提供2 則個案做綜合分析。這雖然是一本舊書,但提及的概念仍然受用,趨勢要出現前有什麼徵兆?要如何做操作創造出趨勢?例如圖書館要如何創造趨勢,要從空間、館藏著手,讓讀者想要待在圖書館空間,使用圖書館資源,才能推動新趨勢。

《平台經濟模式: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從平台的觀念理論到實用建議提供了12 個概念的章節,分別為浪潮、網絡、建構、顛覆、啟動、獲利、開放、治理、指標、策略、政策、明日,提供讀者詳解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模式:平台。例如foodpanda、momo 購物。甚至於Alma 自動化系統也是個雲端的平台,平台是一個重要未來趨勢,圖書館要如何引進或變成平台,期望學校中的所有的資訊能以圖書館作為一個整合平台。

 

結語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我希望北醫圖書館與校內外多結盟、多合作,因為本館不是一個大規模的館,我們必需採用聯盟合作方式來互補,與夥伴館及姊妹館做各種合作及交流。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持續增強實力及創造新價值。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