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人:王梅玲、鍾雪珍
攝 影:汪楚筠(感謝洪玉貞館長提供照片)
校 閱:廖秀滿、彭慰
訪談地點:Google Meet 線上訪談
訪談日期:2021 年 07 月 02 日
館長小檔案
1984 年我在高雄文化中心圖書館服務,那時的公共圖書館尚未像現在這般發展,讀者服務基本上就是圖書的借還,因此十分嚮往到大學圖書館工作,覺得那是能進一步印證所學、精進專業能力的地方。於是1988 年便到成功大學醫學院圖書分館服務,之後輪調到成功大學圖書館總館,總共在成功大學服務19 年。
2008 年因緣際會轉往臺南市立圖書館服務接任閱覽組組長,再次回到公共圖書館服務,發現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已不同以往,雖然館舍老舊、資訊建設剛起步,但有跨館通閱服務,臺南市民閱讀能量強大,每天的借還書數量相當驚人。隔年教育部推動「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計畫」,各縣市公共圖書館相繼投入空間改造、館藏充實及多元閱讀活動的推廣,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逐漸發展,各面向的精進計畫蓄勢待發,是值得耕耘的地方,於是便落腳在公共圖書館領域,從組長到秘書,到2013 年接任館長一職至今。
過去,臺南市公共圖書館普遍有館舍老舊、燈光昏暗、空間規劃不佳等問題,雖然教育部2009 年起推動「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計畫」補助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然而每年各縣市有提報館數限制,無法快速全面改善。所以,臺南市政府為使全市各區圖書館能盡快全面完成空間改造,遂於2015 年投入1 億2,000 萬元推動「區圖書館閱讀環境優質化計畫」,從2015-2019 年完成23 所區圖書館空間改造。改造後通透明亮、以人為本的閱讀空間,吸引了許多民眾親近圖書館。
這項「區圖書館閱讀環境優質化計畫」不僅讓各館館舍煥然一新,也透過計畫的執行,對館員進行了完整的培訓。在執行這項計畫一開始,為讓館員了解計畫目標,首先就公共圖書館的任務、價值、營運管理等議題進行館員教育訓練,接著安排參訪彰化、臺中市圖書館的空間改造成功經驗,之後由各館提報計畫,總館邀請專家審查,指導計畫執行。全案完成的不只是空間改造工程,館員的營運管理知能也在計畫執行過程不斷精進。
今(2021)年1 月2 日落成啟用的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是我們最重要的圖書館建設,占地1.5 公頃,總樓地板面積3.5 公頃,為地下2 層地上6 層建築物。由臺、荷建築師團隊共同打造,外觀的倒立階梯式立面設計,由下而上逐層向外出挑,創造出大量遮蔭空間,最上層立面格柵的圖騰,取材自臺南老屋窗花紋樣,以現代材料展現舊時代的記憶,連結臺南的歷史與展望。
內部空間打破傳統圖書館框架,以創新思維融合閱讀、學習、藝文、展覽、生活、交流等元素,跳脫以往圖書館給人的既定印象,是一座裡外兼具,蘊含臺南文化兼具生活休閒中心、數位學習中心、圖書資訊中心、研究資訊中心、文化資源中心的城市公共圖書館。
新總館有十大創新,包括:1. 引進獨立書店進駐,成為全臺首座館內設有書店的圖書館,書店與圖書館的異業結合,不僅為圖書館加分,也讓圖書館的空間元素更加豐富;2. 致力於文化遺產的收藏與展示,設有臺南名人堂,運用多媒體互動裝置,展出前人貢獻臺南的身影與足跡;3. 首座設有烹飪教室的圖書館,從書架到餐桌,結合飲食與閱讀,推廣美食文化;4. 設立Maker Space 創客空間,提供熱轉印機、皮雕、縫紉、攝影等設備,鼓舞自造風潮;5. 幼兒區以學習探索為概念,設計「說、唱、讀、寫、玩」五個閱讀森林,以說故事、塗塗畫畫、唱兒歌、玩繪本,啟蒙孩子的閱讀力,培養幼兒閱讀興趣及早期閱讀素養;6. 兒童書區分成繪本區、文學區、知識區,各區依主題陳列,設計圖形化標示,讓孩子容易辨識,找書更直覺;7. 設有數位學習區,提供繪圖、影音剪輯、文書作業軟體及3D 列印機,讓市民自主學習數位技能;8. 有全國最大規模24 小時取還書區,提供民眾不受開館時間限制的便利服務;9. 大廳的公共藝術「陣風」、兒童區的「閱讀書籍←→穿越時空」以及24 小時自助借還書區的「時間.存在」等三大公共藝術,為空間美學加分;10.「閱之森」兒童公園,將閱讀延伸到戶外。
另外,我們有全國首座以音樂為主題的公共圖書館,2018 年我們將已有43 年歷史的育樂堂整修活化為「許石音樂圖書館」,收藏臺灣歌謠作曲家許石先生一生的創作。2019 年又有旅美醫師葉思雅及其夫人將珍藏半世紀1 萬多張古典音樂原版黑膠和CD 捐給許石音樂圖書館。許石音圖擁有豐富的中、西音樂館藏,不僅提供音樂資料外借,也提供樂器、練團室及展演空間的借用服務。
這些創新作法是期待圖書館能成為民眾學習、交流、生活的空間,支持民眾終身學習,透過交流激發知識創新,使圖書館有限的空間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在推動策略方面,我們訂有中長程計畫,滾動式逐年檢討修正。例如在嬰幼兒閱讀扎根方面,過去,我們推出「0 歲閱讀趴趴Go 計畫」結合戶政單位於新生兒辦理出生登記時發送0 歲閱讀禮袋,藉此鼓勵家長及早讓嬰幼兒接觸閱讀,未來我們則會運用新總館五感探索區的空間與素材來推動嬰幼兒的早期素養。此外,我們強調知識平權,關注弱勢族群的資訊需求,未來將結合外部資源共同推動各項服務。
在館藏方面,我們致力於文化遺產的收藏與展示,設有「臺南名人堂」、「臺南資料專區」、「原住民資料專區」及「日文舊籍書庫」,承擔在地文化傳承使命。也重視視障族群的閱讀需求,設有視障服務區,提供雙視書讓年幼的視障讀者可與父母共讀,未來規劃招募志工提供一對一朗讀服務。
此外,為讓兒童容易親近圖書,兒童書分成兒童繪本、兒童文學讀物、兒童知識性讀物三區,各區依主題陳列,設計圖形化標示,讓孩子「依圖辨識」,找書更直覺。
在系統創新方面,運用科技,提倡自助服務,減少人工作業。館外設有24 小時自助取還書區,有全國規模最大可容納2,560 冊的取書機,在新冠疫情閉館期間持續營運,發揮很大效益;館內每個樓層有自助借書機、座位預約機、導覽機。一樓大廳有互動書牆,由 9 台 55 吋觸控式螢幕拼接而成,可同時 3 人 操作,提供好書推薦、活動資訊、空間導覽、電子書、新書、借閱排行榜等資訊。此外,因應行動裝置普遍,提供APP 服務,有預約書到館通知、訊息推播、手機借書、預約館藏、預約空間等功能。
空間創新是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最大的創新領域,融合閱讀、學習、藝文、展演、休閒、交流的公共空間,是圖書館也是美術館、博物館,更是貼近市民生活的空間。有針對不同年齡層規劃的體驗空間;有學習與交流的場域:創客空間、城市灶咖、手作教室、數位學習區;有休閒生活空間:餐飲服務,以及「烏邦圖書店」進駐,在這裡可以買書、可以喝咖啡,還有文學活動;有藝文展演空間:哇劇場、拾光講堂、展覽區;有文化遺產收藏與展示空間:臺南名人堂、臺南資料專區、原住民專區、日文舊籍典藏庫。
圖書館空間最吸睛的是懸掛於大廳天井的公共藝術「陣風」,這是英國藝術家保羅.考克斯基的作品,承載思想的紙張,在風的吹拂下隨之飛揚,象徵著思想的奔放、知識的自由與心靈的自在超然。
公共圖書館的價值從過去到現在不變的是「知識傳承」,典藏人類紀錄。而支持民眾終身學習,透過交流激發「知識創新」,是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價值之一。此外,我認為公共圖書館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價值,就是「知識平權」,使每一位讀者都能自由的、公平取用圖書館資源與服務,尤其要關注知識弱勢族群的資訊需求。
近年來各縣市圖書館都在進行館舍再造計畫或是興建中大型公共圖書館,未來圖書館會往公共、開放、多元的空間發展,民眾對圖書館會有更多的期待與信任,而大型的公共圖書館將成為城市的形象及品牌,與城市文化相結合。
此外,圖書館的經營將更開放,結合外界資源共同合作經營,發揮圖書館更大的價值,將成為圖書館營運的新趨勢。
第一、強化跨域異業合作:在樂齡服務方面,與奇美醫院合作,開設系列醫藥講座、辦理健康諮詢,更進一步成為失智症友善館,安排失智症長者擔任圖書館志工。兒童服務方面,與大專院校幼教系所合作推動兒童閱讀服務。在創新產業發展方面,與大專院校設計學院合作,開發創客工作坊、辦理策展,讓學生在進入業界前,先有學習機會。
第二、強化人才培育:人力資源是圖書館發展的根本,有鑒於公共圖書館人員流動率高,館員的訓練及知識傳承更顯重要。建立「線上館員知識平台」,可以知識分享及知識有效利用,有利業務交流與傳承,提升個人及組織的競爭優勢。
羅希特.巴加瓦(Rohit Bhargava)先生於2020 年出版的《洞見趨勢:察覺別人忽略的細節,搶得先機,贏向未來》(Non-Obvious Megatrends: How to See What Others Mis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一書,告訴讀者如何透過廣博勤快地收集資訊,進而從中體察出影響未來的趨勢。同時綜整出擁有洞見思維的五種心態:「善於觀察、充滿好奇心、彈性變動、謹慎思考、保持優雅」。
該書有對2020 年重要趨勢潮流的預測,如:「兒童玩具打破性別框架」、「手作作品與桌遊大受歡迎」及「機器人諮商師與全像投影名人」等,以及回顧作者從2011 年起每年發表的「洞見趨勢」報告中的項目,其中提及數位化的現代環境下,紙本的價值與重要性。個人認為圖書館界可學習書中看待趨勢的模式,掌握世界、產業的趨勢,在變動的環境中擁有彈性調整的能力,有助於對圖書館政策與營運方向做出精準的決策,因此非常推薦閱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