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領域中博士課程的修業包括參考資料的查詢、學習、研究、引用,與論文撰寫有著莫大的關係。時間累積成果,博士論文在先進國家已是一項重要的學術資源與典藏應用寶庫。國內由科技部補助引進美國之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Database (PQDT)提供全國大學校院使用美加地區超過310萬篇博碩士論文索摘。為進一步以更具經濟效益方式取得全文,由台灣與香港地區前後共計上百間高等教育單位之圖書館,以『共建共享』模式成立【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以下簡稱本聯盟),自2001年起建置美加地區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庫,迄今收錄超過20萬篇,使用總次數達200萬次以上,在台灣及亞洲可說是率先將電子資源採購效益最大化的實例典範。
本聯盟為提供會員交流分享的平台,同時也為圖書資訊人員瞭解最新數位資源發展之專業場域,自2002年起已舉辦11屆聯盟年會。2015年第12屆年會,由聯盟召集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主辦,年會主題為「數位化學位論文與開放取用之發展趨勢」,係延續推廣Open Access Week 2015之理念 – Open for Collaboration。邀請的講者包含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劉朱勝副館長、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莊庭瑞副研究員、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王怡惠助理研究員、國家圖書館邱子恆編纂兼知識服務組主任、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博士生黃翊媗,分別探討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的博碩士學位論文管理;開放取用之趨勢與政策;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之建置與推廣,及應用該系統分析開放取用與未開放取用的博碩士論文其引用的學術生命週期之比較等議題。此外,另以論壇之形式,邀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黃三益教授、國家圖書館邱子恆主任及臺灣大學圖書館閱覽組郭美玲編審,就eThesys、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及商業機制的博碩士論文系統之間,對於博碩士論文徵集、授權、管理機制、永續經營等面向進行探討。
大學圖書館研究資源與成果典藏借鏡
會議第一場首先由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劉朱勝副館長(技術和館藏服務)與大家分享浸會大學圖書館的博碩士論文管理方式,以及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自建數位學術資料庫等項目。
浸會大學於1956年正式成立,1994年改名為香港浸會大學,為香港八大公立大學之一。在公共服務有圖書資源共享機制與其他7所大學成立港書網(HKALL)作為圖書館聯繫服務,在讀者服務部則成立歐洲文獻中心、中醫藥圖書館、石門校園圖書館等特色分館。同時,浸會大學圖書館亦針對其豐富且珍貴館藏內容自建數位學術資料庫,包含中草藥圖像資料庫、香港基督教文獻資料庫、早期華文報紙電影史資料庫等。目前港澳地區8所大學的博碩士論文皆由香港政府支援整合並建置系統以供當地師生查找應用,需求者可透過HKLIS Dissertations & Theses Collections (DTC) (http://library.hkbu.edu.hk/electronic/libdbs/dol.html)、港澳大學機構典藏聯盟 (http://hkir.ust.hk)兩大平台中查詢。而浸會大學圖書館亦有系統的自2004年收錄該校畢業生電子論文全文,並於2013年9月利用HKBU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http://repository.hkbu.edu.hk/etd/)之平台提供取得公開授權之論文全文下載服務。迄今該平台已收錄有超過千篇中英文學位論文、近850篇電子論文,其中提供公開授權服務之全文論文亦有121篇。隨著母系統HKBU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IR完成新的網頁介面升級,平台已可進行簡繁字與漢語拼音查詢。
為提供其他地區博碩士論文全文以供全校師生研究與瞭解全球學術最新發展成果之用,浸會大學圖書館從2005年即加入中國大陸地區CALIS/DRAA博碩士論文採集聯盟。參加該聯盟之會員一次簽約三年,每年均需購足200篇美加地區電子論文,透過此較為嚴格的聯盟策略,已快速累積超過45萬篇論文。
國內外公開取用政策面面觀
會中第二場演講則由研究橫跨資訊所、資創中心、人社中心三大領域的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莊庭瑞副研究員擔任講座。首先介紹臺灣高等教育機構的機構典藏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建置現況,並表示現有學校機構典藏庫主題以各校碩、博士生的學位論文數位化為主,認為應互相串連與交流利用,成為開放、眾有的資料典藏庫(Communal Data Repository)。而學術單位亦應保存自各類型的研究工作項目中,所蒐集或自行產出的數據或是文字資料等,並秉持公開取用的原則讓其他研究者可以方便的直接利用或用於驗證既有的研究。
以講者本身為例,在中央研究院現行的計畫中,即有多個與外部單位合作建立研究服務網站與典藏庫:台江內海研究資料庫、台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318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等。最後,講者介紹一個存放公眾領域素材的媒材庫(Http://flickrcc.net),並再次強調公眾授權條款以及開放原始碼軟體的使用。
第三場演講則由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王怡惠助理研究員分享觀察歐美公部門單位,近年在科研政策與研究人員研究成果處理方式的變化,並歸納出歐美國家政府看待開放近用(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的趨勢。
由於OA能夠提高研究能見度,並且能讓公眾擁有更多資訊(例如食品、藥物的藥效與管制等等)來檢視公共議題決策的正確性,甚至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進而為全民謀福祉,因此已經正式成為歐美的科研政策的重要考量點之一。另一方面歐美公部門也想透過OA解決兩個學術界正面臨的重要經費問題:一是期刊採購費用逐年上漲,帶給圖書館愈來愈沉重的負擔;另一問題則是經統計後發現,公部門出資贊助的研究成果,如果沒有適當的保存、公開計畫,往往在二十年內就會流失,造成經費與研究人才的浪費。
因此近年歐美公部門在提供研究經費的同時,往往也會要求申請的研究人員,必須事先提出DMP(Data Management Plan),保證研究成果能被分享出來;而未來這些研究資料的保存、開放、連結、共享,也會是圖書館所必須面對的業務之一,圖書館員或許也將適度扮演Data Librarian的角色,協助研究人員保存管理他們的研究資料。
但王研究員也指出,傳統出版商仍有其審查、控管的功能,公部門OA政策與出版機構並非呈現對立狀況,而是應互相截長補短,以作為科學研究成果擴散之工具。以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為例,透過共建共享的機制,讓學校可以較少經費採購到較多資源,不致於像某些期刊年年上漲,嚴重壓迫到整體圖書經費,讓台灣學術界可以共享他們的智慧結晶,與歐美公部門近年透過OA政策所追求的目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一種可以與OA並存不悖的聯盟運行模式。
第四場演講邀請到國家書館編纂兼知識服務組邱子恒主任擔任主講人。其職務負責範疇主要是典藏、閱覽、資料庫建置加值等工作。邱主任在演講開頭便強調「國家圖書館的角色與任務主要是保存,而非開放,授權等任務」。近年來基於OA的精神,落實為民興利的理念,不斷強化論文徵集與論文系統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平台功能,例如增加個人化功能、改進系統轉檔功能等等。目前系統共收錄我國博碩士論文書目逾91萬筆,己獲得授權上網之博碩士論文電子全文逾33萬,每年還會舉行各種推廣介紹活動,加強論文加值系統之滲透度與知名度,現在一年使用量甚至已經突破千萬次。
近期國家圖書館加入全球數位學術論文書庫聯盟(簡稱為NDLTD聯盟),希望提供合作學校免費使用之專屬博碩士論文系統服務,也讓學校保有自校電子全文的自主權,並且透過永久連結網址、參與國際聯盟等作法,可望提升台灣博碩士論文在國內外產學領域能見度,達成接軌國際、行銷臺灣的目標。
國家圖書館一方面透過各種途徑收集、典藏、提供、推廣台灣博碩士論文,另一方面也更樂見論文的傳播與被使用,提高台灣學術影響力與學術能見度,希望能對社會產生正面效益,這正好與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的精神不謀而合,希望透過論文的典藏與共享,提升學術界的整體水準,甚至實業界產生正面助益,進而提高全民福祉。
第五場演講的主講人與往年非常不同,特別翻轉議題探討角度,邀請台灣大學圖資所黃翊媗博士生分享她在2014-2015ETD會議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讓我們了解博碩士論文生產者與目標使用者,是如何看待博碩士論文的開放使用。
該篇論文有兩個研究動機:第一個研究動機在於想要瞭解,加上開放取用的因素,在線上開放全文的博碩士論文,是否能提高立即被引用的表現跟整體被引用的數值?第二個研究動機係因有別於以往傳統紙本只能拿到引用數據,現在資料庫還包括點閱數據和下載數據,所以可以看到開放取用的因素後的點閱數據和下載數據的表現又是如何?
研究實驗設計,選擇2009 ~ 2013 年的博碩士論文做為取樣的研究範圍,隨機抽樣每年開放取用和非開放取用各500篇論文,總共蒐集5000篇論文進行研究分析,獲得各篇的論文點閱數、下載數、被引用數等研究數據,並將上述所得數據進行量化統計。從研究結果分析看來,開放取用的比重逐年增加,從2009年約37.5%到2013年成長至57%,但同時也代表仍有近4成的論文選擇不開放取用。在使用點閱數呈現明顯差異,開放取用的博碩士論文點閱數在第一年時低於非開放取用,然而在第五年的點閱數已經遠遠高於非開放取用的論文。被引用數呈現也有相對的差異,被引用數在2009年(出版後第2年)開放取用樣本小於非開放取用樣本,然而在2013年(出版後6年)其數字遠高於非開放取用。會中,黃博士生也提供統計表格顯示,臺灣博碩士論文開放取用的學術生命週期約為出版後的五年。
黃博士生亦分享近幾年參加的國際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學館員分享在建置博碩士論文資料庫的經驗:美國、加拿大地區的作法,是透過寄發校友信告知回溯與開放畢業論文之作業,若論文作者不願開放,可回覆校方進行撤除作業;日本、中國的作法是直接開放提供;英國的作法則只要有少數人不同意開放,就全部不開放;印度認為回溯畢業生論文在系統上是一件光榮的事,既然是光榮的事,為什麼要排斥它。雖然這是各國的不同看法,但由此還是可以看出,各國對於OA持有不同的態度。但是對於博碩士學位論文的生產者而言,開放自己的博碩士論文在學校或是其他公開的系統平台上,會不會影響未來無法出版,可能是他們最關切的一項問題。
國內外數位化論文系統平台發展與使用行為趨勢探討
接下來的小型論壇,是由政治大學圖檔所邱炯友教授主持,與談人則包含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黃三益教授、國家圖書館邱子恆主任、台灣大學圖書館郭美玲編審一同對於數位化學位論文系統開放取用與否進行多面向之探討。
黃三益教授提到開發eThesys的理念就是知識共享、資訊流通、經濟實惠,讓程式人員公開原始碼、系統人員公開安裝程序和設定、圖書館員分享操作經驗,三方一同維護管理,建立自校的館藏資源。會中說明早期eThesys論文繳交流程、分散式學位論文共享計畫大事紀,以及與國圖合作轉移系統的情況。強調eThesys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協助推動國內電子論文收集;而在缺乏公部門的支持、圖書館的系統開發人力之下,維護上有一定的困難。加上當時沒有發展出適當的商業模式,無法永續經營。邱子恆主任介紹由國家圖書館經營的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詳細說明系統工作團隊人員及工作分配,並與各校舉辦學位論文系統教育訓練、舉辦大學研究特色博覽會及各項聯合行銷活動等等。最後一位是由台大圖書館閱覽組郭美鈴編審分享台大電子學位論文服務的徵集、授權和管理。郭編審著重於電子論文的使用授權,分為4種方式 : 同意有償授權(權利金回饋學校圖書館)、同意有償授權(權利金回饋本人)、同意無償授權、不同意授權,而同意授權者可以在選擇立即公開或是延後公開時間。民國93學年度與103學年度的無償授權比例10.13% : 13.3%、不同意授權比例 17.20% : 17.37%,由此看來,這十年間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倒數第二場演講由ProQuest業務發展部呂德章執行董事介紹最新研發的產品:Dissertations Dashboard學位論文儀表盤分析工具。Dissertations Dashboard可以衡量使用統計數據包括論文的引用、查看文摘、24頁預覽、PDF全文瀏覽以及論文下載情況。近期,香港大學利用Dissertation Dashboard分析該校博碩士論文使用情況,發現使用者大多來自美國、英國的大學,而排名第三的國家則出乎意料的為土耳其。呂執行董事更表示從Dissertation Dashboard獲得的論文使用統計數據,除可分析自己學校的論文被使用的次數和學科主題,也可利用本平台在同一個計算基礎上與其他學校作比較,能反映各校學術成果在學術界具有的影響力與價值。
最後一場演講則由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企劃部協理關雅茹,針對2015年3月所作的台灣地區博碩士論文使用行為問卷調查做結論的分析與探討。透過本次調查可發現過半數的台灣地區研究者對於博碩士學位論文仍有參考的需求,每月查找博碩士論文6次以上的比例甚至到達16%,其中又以對於社會科學(21.76%)、教育學(19.24%)以及健康與醫學(13.99%)為三大需求學域。面對高度的博碩士論文需求,進一步瞭解使用者習慣的載體形式,得知超過9成的使用者仍使用電腦來進行「論文名稱」或「關鍵字」的查詢與閱讀,另外紙本形式的論文也有近半數的使用者支持。
然而,研究者對於西文學位論文的需求仍遠遠低於中文。從統計來看,約有7成左右的研究者會透過各校自建的系統取得中文學位論文,但是西文學位論文則不到半數的研究者會使用西文學位論文。另外透過個別訪談的方式瞭解研究者未曾參考西文學位論文的原因,則瞭解到有三大因素:
- 不知道去哪裡使用
- 語言上的隔閡與壓力
- 中文學位論文的主題更在地化
經由一系列的問卷調查、資料彙整與實際訪談驗證,在本次演講內容中似乎感受到台灣研究者對於研究的國際觀與普及性比較缺乏。其實西文學位論文具有以下重要價值,值得研究者重新審視與利用:
- 西文學位論文數量與質量兼備,主題多元且新穎
- 完整闡述該領域的學派與研究發展脈絡
- 收錄難以從其他地方取得之第一手資料與數據
- 發表於國際期刊或出版為專書之風氣盛
最後,關協理介紹漢珍數位圖書為推廣西文博碩士論文的閱讀風氣而展開的「聆聽學術巨人的學思之路」計畫。本計畫共預計訪談12位不同領域的學術巨人,並期望能藉由瞭解他們在國外求學的歷程,分享在就讀博士班、撰寫博士論文時期的點滴,來激勵現今青年學子閱讀大師當年的作品。目前已有三篇訪談稿完整公開於「漢珍雲端藏書閣」部落格中,會中熱情邀請與會來賓上線參考。
台港地區DDC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營運成效
研討會最後一場由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譚組長修雯報告『聯盟現況及未來營運計畫報告』
首先說明目前組織架構,其包含會員(會員含括臺灣地區及香港地區;而臺灣地區係由大學、學院、技職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專門圖書館所組成,香港地區以大學圖書館為主)、工作委員會(是由會員以線上投票方式遴選七個單位所組成)、召集單位(則是工作委員會成員互選產生)及伺服主機單位(提供論文所需之共用硬體設備與頻寬)。至2015為止,共有69個會員,其中臺灣地區有65個會員單位,香港地區則有4所大學圖書館。而本屆(2014-2015)的工作委員會則由臺大、臺師大、國圖、政大、清大、中興、成大等七個圖館所組成。召集單位由政治大學圖書館擔任。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自2001年聯盟成立至2006年擔任召集單位與伺服主機單位,自2007年至今持續擔任伺服主機單位的業務,非常感謝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提供會員服務。
自2001年成立至2015年10月論文購置典藏數量累計近20萬餘本論文,所購置的學科領域,人文社會科學近六成、自然科學占四成。2014年論文下載次數達235,555次,平均每次下載費用為USD 3.21元;2001-2014年投資報酬率分析,平均每本數位論文價格USD54.64元,平均每次下載費用自2003年的USD 14元降至近年約USD5元,顯示近年使用率越來越高。
譚組長特別於會中提到,針對去年提出的需要關切的一些問題,例如:到底有多少論文是未被使用?而有哪些被重複使用?各主題論文被使用的狀況如何?各館在選購與使用需求之間是否存在著落差?這些問題的觀察與分析,已經可以透過系統後台統計功能的升級,而獲得初步的解答。
目前在聯盟收錄的近20萬篇數位論文全文中,2001~2004共四年間所採購的論文,仍有少數尚未被聯盟會員所利用過,其中2004年所訂購的論文中約有247篇尚未被下載利用過為數量最多。而聯盟會員最常使用的前六種主題為:管理學、語言學、臨床心理學、電機工程學、大眾傳播學。而充分利用他館採購資源的單位則依序有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大學等,在該館的總利用數上,他館協購論文利用量高達9成。而透過統計亦可發現選購論文最常為聯盟其他單位所利用者,依選購論文的熱門利用程度可排序列出前五名為:國家圖書館、台灣大學、香港大學、東吳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
最後的綜合座談由政大圖書館蔡館長明月主持,會員也針對現有服務提出寶貴建議,為今次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年會劃下完美的句點。
(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