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主動 刺激創新思考
研究開發 具體培養實力
觀念新穎、樂於互動、要求主動、引領思考未來方向,幫助學生釐清目標是許多學生對黃三益老師的印象。黃教授現任職於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管理學術中心主任,擔任過資管系主任、圖書館的系統資訊組組長,並曾在產業科技公司與工研院電通所擔任過工程師。本訪談請黃三益教授分享到美國攻讀博士班,在美國克服生活與語言的困難,以及回臺灣工研院工作,最後在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任教,這一路以來的學思歷程。
因緣際會,踏上留學之路
出生在雲林小鎮的黃三益教授,念大學前從未想過將來有一天要出國念書。直到當兵時,發現身邊一些預官朋友都在準備出國求學,便跟著這樣的風氣一起去考托福、GRE。退伍後繼續到臺灣大學資工所攻讀碩士,心想反正手邊已經有GRE、托福的成績,抱持著嘗試的心態申請國外大學,但是被拒絕的居多,少數幾間接受的也沒給獎學金。在經濟條件不允許下,加上對業界也有一些期待,黃教授就決定先到業界闖闖。
在業界工作的那一年實際接觸電路板和系統程式,讓黃教授驗證了許多書本上的知識,收穫頗多。但同時一些在外國唸書的同窗也常與他分享國外環境與留學生的生活,讓他對於國外環境有憧憬。正巧有位就讀明尼蘇達大學的學姊回國會面,得知當年明尼蘇達大學入學許可延期的申請是有通過的,在跟家人和同事討論後,覺得是一種人生歷練,就向公司辭職,利用工作一年和過去的一些積蓄,趕辦出國手續,赴美唸書。
初到美國,積極面對生活與語言上的困難
黃三益教授剛到美國時經濟壓力很大,因為積蓄只夠支付最多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他笑說:「如果這一年中沒拿到獎學金的話,就必須打道回府了。」面對生活、經濟上的壓力,黃教授積極尋求各種獎學金的機會。例如雖然當時英文不好,還是應徵教學助理的職缺,想當然耳是落空的。隨時注意校園公布欄各系所徵求研究助理的告示,常常周末都待在學校電腦教室撰寫客製化履歷和列印,但大部分都石沈大海,少數幾次面試的機會,也沒有獲得聘僱。
眼看一個學期過去,獎學金還是沒有著落,於是考慮轉學的可能性。趁著聖誕節假期,黃教授開始聯絡在美國中西部大學念書的同學,用最省錢的方式—搭飛狗巴士去拜訪,請他們幫忙引薦指導教授,希望能有獎學金的機會,整個假期跑了美國中西部四所大學都徒勞無功。假期過後懷著失望的心情回到明尼阿布利斯的宿舍,發現電話答錄機有人留言,是一位土壤系的教授通知面試。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面談後獲得錄用,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便在土壤系研究室擔任研究助理工作,撰寫資料庫程式,顯示土壤的種植地圖。
這個經驗讓黃教授學到了寶貴一課:「不能放棄。」即使是在自己的能力似乎還無法觸及的地方,即便機會渺茫,還是要不斷的嘗試,不要屈服於過程中的挫折,最終的果實會是甜美的。
指導教授的選擇考量
指導教授的選擇對於博士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首先要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領域,並希望教授有相當的研究計畫,一方面培養能力另一方面也支持留學生活。但黃教授剛到學校第一年時,師生彼此了解程度不足,仍在觀察階段。幾位教授都說:「你先修課吧,看你修課表現怎麼樣。」於是黃教授努力修課爭取A的好成績,第二年資格考是當年年電腦系系統組資格考最高分的學生,唯一獲得High Pass獎學金,此時就有幾位教授主動來接觸,希望納入門下。此時學到的一課是:「當你有好的表現,機會就會跟著來。」
最後黃教授依自己的興趣,跟隨一位資料庫領域的老師。他認為資料庫在當時是比較實務的領域,透過現有的工具即可建置自己想要的系統,不像有些領域因相關組件難以取得,只能作抽象思考和使用模擬工具。在數位資料庫領域的老師裡,最後他選擇一位印度裔的助理教授指導。一般留學生通常都找資深的教授指導,一方面是因為助理教授不一定能獲得終身職,而且研究計畫也不穩定。
然而,黃教授卻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在修過這位助理教授的資料庫課程後,認為其指導學生的方式很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同時又是位關心學生、聰明的學者,取得終身職應當不會有問題。
此外這位教授不同於一般美國籍教授,不同國籍讓他更具國際觀,因此會與黃教授聊及一些世界觀、世界歷史,甚至印度宗教信仰等多元的話題。黃教授認為找教授的原則應當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唯有去釐清自己的需求、瞭解環境與各種現實,避免單純的刻板印象,才能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
決定論文題目的方向
美國高教環境中,指導教授和學生彼此互相尊重,指導教授較不單方面的直接提供論文題目,而是提供一個環境說明他的研究興趣、過去實驗室做過些什麼題目。反過來說,學生想做什麼題目,只要是指導教授能夠指導的,便會尊重。所以黃教授認為博士生需要具備「自己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想那時候剛開始找題目,黃教授就是和實驗室的同學一起看學術論文、輪流報告自己的想法,再由指導教授提供一些方向和意見回饋。慢慢多幾次的討論、嘗試幾個方向以後,最後選擇曾突破瓶頸、較有信心的『聯邦資料庫中的交易管理』作為博士論文題目。聯邦資料庫是當時資料庫領域比較熱門的議題,研究如何將許多已經建好的資料庫串連起來,互相進行訊息交換與管理。
黃教授鼓勵學生說:「當你花時間、心力把一個事情徹底瞭解後,這個東西會變成你一個特長,將來會發生一些效益。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撿一些比較現成的東西,便無法建立自己的特色。」
撰寫論文遭遇到的困難
黃教授撰寫論文時遇到許多台灣留學生會有的困難:語言。當時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將第一篇要投稿的論文完稿,原因不是因為理論、公式推導有問題,而是撰寫過程中需要指導教授幫忙修改用字遣詞,來來回回花費大量時間。指導教授就建議他去修論文寫作(Technical Writing)的課程,此課程讓他獲益良多,學習到學術論文寫作的風格和一般寫作不同,許多課堂中教授的寫作小技巧都在後續論文寫作應用上了。
「即便你的研究有好的想法,透過適當的文字包裝還是很重要的,你的責任是讀者很容易了解你的想法,別人沒有義務要費盡千辛萬苦去猜測你的想法。」黃教授表示常常以這句話提醒他的研究生,因為清楚且表達到位的文字,可以讓期刊評審員更瞭解整份論文的重點,同時讓讀者用更短的時間理解自己的想法。
第二個困難是針對研究題目思索有創見的想法。要有創新就必須踏在巨人的肩膀上面,瞭解當前相關研究的發展以及重要理論起源的背景和相關討論。當時的網路並不發達,所以圖書館內的期刊、論文、會議論文集、專書等資源就相當重要。那時只要整天沒課或是禮拜六、日,黃教授就常待在圖書館內,挑相關領域的資源慢慢消化,並建構自己的看法。
在當年Web還未出現,要獲得其他研究者最新的成果時,有項重要資源是技術報告(technical report)。美國很多研究機構會主動發行自己的技術報告,這屬於灰色文獻而非正式出版品,但文字記錄與傳遞讓這些報導仍具有智慧財產權,也可證明所刊載的創新研究是由誰率先想出來的。這些灰色文獻最早是以紙本的形式傳遞,直到網際網路開始出現,在研究機構的FTP網站上也可以找到。因此除了圖書館外,黃教授也會透過相關研究機構的FTP網站尋找一些還未發表的研究成果。
黃教授認為現在找資料的環境和方便性與過去大不相同,但是過度依賴Google學術搜尋或學術資料庫等便捷的查找途徑,反而會讓研究困在大量沒有架構的相關文獻中,看不到自己的研究脈絡。他強調「要有積極的態度去找最新的東西來刺激自己思考」,這樣才會迸發出有創見的想法,有想法後才去擴大查找相關範疇的研究。
另外,了解研究領域裡主要的研究團隊和成員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可透過這些團隊和成員的個人網頁或是ResearchGate、Linkedln等,找到一些最新的相關資料。畢竟人腦還是比較靈活,應該要多思考不同面向來查找資料,單靠資料庫與關鍵字查找出來的文獻,與其他研究者看不出差異,這樣的研究在創新度或是深入性都不夠。
回國服務與發展
博士求學路程最後一年,一方面美國景氣不佳,一方面考慮到家裡雙親仍需要照顧,剛好工研院電通所有工作機會,其專案和自己的資料庫專長吻合,於是決定回來臺灣發展。這段工作經驗對後來到中山資管教書很有幫助,當時電通所引進一個資料庫引擎,讓黃教授實際接觸到資料庫引擎的設計,在他日後教書時就不會淪為紙上談兵,並將課程太過理論的內容排除掉。因為在學術研究中,往往會探討各種方法的可能性,但在實務上經常使用的方法並不多。在授課時間有限下,就會選擇實務價值比較高的方法來教,對學生比較有幫助。
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黃教授在中山資管指導學生時,強調學生要有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注意外面世界的變化,現在電腦和網路無孔不入,尤其是資訊管理著重在應用,如何看到應用趨勢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觀察中山大學資管系碩士班學生的就業狀況,可以發現熱門領域不斷的改變,從最早銀行業到電信業如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再來是近十幾年熱門的電子業如鴻海、台積電等。但是未來的趨勢是什麼?物聯網或是手機應用程式都可能,重點是學生自己有沒有注意觀察以及培養自己的實力。
所以黃教授希望學生要花時間瞭解自己,主動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對於未來設定目標,而不是被動等待指導教授指示論文題目,認份將研究題目執行完畢等著畢業。而應該去思考研究題目是否是未來可能趨勢?與實務面的關聯性?準備好,機會來了才不會慌張,這才是雙贏的局面。
推廣論文查詢系統的經驗
黃教授也分享在圖書館工作時,推廣論文查詢系統的經驗。在1999年,圖書館面臨電腦與網路的衝擊,在系統與數位化的趨勢下,一些大學圖書館相繼成立系統資訊組。黃教授就在當時中山大學圖書館的蘇其康館長邀請下,到圖書館成為系統資訊組的第一任組長。
由於剛創組,工作內容沒有前例可循。一次和以前博士班同學聯繫時,發現美國學術單位正準備開發畢業論文的上傳與查詢系統,讓這些經過長時間整理、研究、實驗以及分析的學術成果,可以推廣、加值使用。於是立即跟館長提議,當時館內沒有系統開發的預算項目,便向當時劉維琪校長求助。校長也認同這將是推廣中山大學學術研究的一項重要管道,所以提供經費且心急地希望隔年畢業季就能上線,於是黃教授就趕忙帶著兩個學生開始開發系統,直接修改一個開放系統(open resource)的論文上傳系統來完成。
在這段新系統開發和推廣的過程,黃教授體會到一套系統要獲得最終的成功,其實系統本身的功能是否很多元或是很強大,並不是最重要的,比較重要的是要獲得各個行政單位的支持,尤其是最高領導者-校長的支持。由於系統建置完成後,後續資料的處理得由第一線的行政單位(各系所)來執行,如果沒願意、不瞭解或是執行不確實,系統根本無法發揮原先精心設計的功能。於是在導入系統時,先以幾個標竿系所作為上傳論文示範,直到成效不錯,在校長的支持下第二年就將全校的畢業論文納入了。
黃教授在系統正式上線後,看到系統應用上的諸多好處,更主動拜訪教育部電算中心希望推廣這套論文上傳、查詢系統,後來教育部將此系統轉介給國家圖書館使用。同時開放本系統讓漢珍公司協助加值並且提供各館進行安裝與應用,讓系統能為更多學術單位提供服務,為此教授很感謝漢珍公司的幫忙。
黃教授的言談中始終帶著積極正向的態度,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時應主動尋求問題、解決問題,並讓學生在撰寫論文的同時,思考未來的方向達到雙贏的局面。最後也與我們分享一段國內大學圖書館推廣論文上傳系統的一段往事,這次的訪談就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本文根據2015.12.15 實際訪談,陳宣毅記錄整理,關雅茹校對,朱小瑄、羅志承核稿,黃三益老師審稿)
黃三益教授小檔案
學歷
台大資訊工程學士
台大資訊工程碩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腦科學博士
(博士論文書目資料收錄於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A&I 資料庫:Transaction management in federated database systems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4112068?)
經歷
中研院資訊所助理研究員
德鑫科技工程師
工研院電通所工程師
中山大學副教授
中山大學圖書館系統資訊組組長
(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