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對待細節 專注累積實力
面對人生不同階段 責無旁貸落實擔當
魏耀揮教授目前為馬偕醫學院校長,過去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及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國家科學委員會等單位,不論是研究、教學或行政,魏教授做事總是抱持一貫的認真態度。他是典型立定志向走學術道路的學者,對教學抱有非比尋常的熱忱;他任教於陽明大學32年,春風化雨指導超過上百位研究生。2009年8月,他帶著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的精神,到台灣北海岸的三芝創辦馬偕醫學院。讓我們看看魏耀揮教授至今精彩豐富的學思歷程。
高二邂逅生化,從台大農化到紐約州大生化博士
魏耀揮教授與生物化學的初次相遇,要追溯到他就讀台中一中高二的那年。一次班會上,教該班數學的黃呈明老師向他們介紹旅美華人科學家李卓皓博士的人類賀爾蒙研究,在當時才剛起步的生物化學領域中,李卓皓博士是最頂尖的華人生物化學家。黃老師鼓勵選丙組的班上同學,不一定都要學醫,未來可進入潛力無限的生物化學領域,因此填大學聯招志願卡時,他將台大農化系排入第三志願。教授說,雖然最後沒考上台大醫科、沒當醫生,他也不覺得遺憾,因為他一心想投入生物化學研究。
在台大農化系的四年,他如一列目的地明確的火車,有計畫地學習專業知識及英文,以準備畢業後出國攻讀博士。魏教授回憶當時班上的同學資質優異,有6名放棄台大醫科選擇農化系的同學。大學期間,魏教授跟著系上生物化學的權威蘇仲卿教授做研究,啟發自己對科學研究的熱愛。1974年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經過蘇仲卿教授的推薦,到紐約州立大學Albany校區攻讀生化博士,1980年畢業,從事一年博士後研究之後與夫人林一真博士舉家返台任教。
國內外專業知識差距大,物理化學從頭學起
初到美國,文化衝擊是難免的,但最令他震撼的是國內外大學的學術落差。過去身處台灣最高學府,魏教授說自己不免有些自視甚高,直到進入紐約州大,入學考四科有兩科不及格後,他才驚覺自己在台大修課四年的程度,竟不及紐約州大的大學生;他想,若州立大學的學生程度就有如此水準,那更何況是哈佛、耶魯等一流大學?差距想必更大。魏教授說:「當時真的是當頭棒喝!我下定決心從頭學物理化學。」
紐約州大的指導教授建議他先重修大四的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等基礎課程,魏教授並沒有因此失去信心,而是努力放下既有的觀念,重新學習一套嶄新的分子軌域和光譜理論。他深切體會到國內外對物理化學的教學差異,國內老師早期都以固定教材教固定內容,但國外老師時常更新教材和授課內容,十分有敬業精神。重新修課反而奠定了他未來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他甚至認為,在紐約州大讀一年書在自我學習的成長上,抵得過在台大唸四年。
國外研究環境佳,有助發展論文研究方向
選定論文題目常常是研究生的最大難題,但對魏耀揮教授來說,他加入的「生物能量學研究室」已明確指引未來的研究方向,也就是探討身體如何將攝食的養分轉換成能量。魏教授說,生物能量學(bioenergetics)在當時是很重要的研究領域,學術研究及國際交流活動蓬勃發展,研究室裡的研究生與技術人員眾多,共有二、三十人。研究室採學徒制,博士後研究員會為初入研究室的研究生介紹正在進行的主要研究計畫,也會直接指派研究讓學生參與,學生能藉此機會了解生物能量學領域的趨勢與發展潛力,對於未來研究取材有很大的幫助。
研究室裡人才濟濟、設備新穎,加上指導教授研究經費雄厚,不限制學生的研究方向,讓魏教授有充分的資源與空間做研究。他使用研究室裡的各種分析儀器,經常與博士後研究人員討論,並勤勞跑圖書館,甚至跨領域請教一位年輕的物理系教授相關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已能將自己的創見融入既有的研究,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研究道路。魏教授說:「只要你願意學,別人會願意教你。」在充滿著研究熱情的同儕相互切蹉之下,魏教授非常享受日以繼夜地留在研究室做實驗,他的論文題目讓指導教授眼睛為之一亮,辛勤耕耘終得收穫。
致力於研究,博士論文產出順利
魏耀揮教授認為自己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很是順利,並歸功於日積月累的研究成果及陸續發表的期刊論文。其研究室的指導教授每年邀請研究生投稿論文摘要及製作海報參加一年一度的美國生物化學大會Federation Meeting,魏教授說:「參加學術會議能聽演講、認識自己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還可順便旅遊各地,且投稿與參展能代表自己在過去一年的研究成果,若沒有產出論文反而覺得不應該。」因此,他每年以參加一次的生物化學相關會議為目標,發表1~2篇論文。撰寫博士論文時,僅需從過去發表的期刊論文中摘錄與其相關的部分,加上更多的實驗數據與討論,就能組織整理成為有清晰邏輯的博士論文。
魏教授強調從事科學研究並非一蹴可成,事前必須有良好的規劃,並且全心投入,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豐沛的熱情,是做不出好的研究成果。他曾經為了蒐集品質良好的純化蛋白質,通宵留守實驗室,最後做出高純度的粒線體呼吸鏈的膜蛋白質而樂此不疲。魏教授認為能做出好的研究成果是一種自我的品牌行銷,可開啟與他校研究團隊合作的契機,為自己創造更多學習成長的機會。
在陽明大學的日子,與學生亦師亦友
1980年代初期,由於美國研究環境佳,九成留學生畢業後會繼續待在美國,魏耀揮教授是少數回台的博士。他婉拒指導教授提供的優渥職位,回到台灣謀求教職。起先他希望可回到母校台大教書,但當時台大師資滿額,蘇仲卿教授建議他到中央研究院工作。然而,魏耀揮教授立定志向教書,他轉而詢問中興、中原及淡江大學化學系是否有職缺,但都沒有下文,直到1981年4月初他到中原大學覓職,當時的阮大年校長看了他的履歷,瞭解他的生化專業,便引薦他到陽明大學。
魏教授自嘲,當初到陽明大學演講自己在研究所求學期間所做的研究時,台下的教授看似一知半解,因為當時台灣很少人從事生物能量學領域的研究,他之所以受聘,可能是看在他認真研究的態度及對生物能量學的專業。他也很樂意分擔醫學系、牙醫系和醫技系學生必修的基礎科目之教學,像是普通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等,魏教授說:「假如別人看得起你,你就可以試著做,做得好,別人就知道你真的行。」
在陽明大學的前8年,他主要投入教學及從事行政工作,包括代理醫學系生物化學科主任、兼儀器中心主任及訓導長等,幾乎沒時間做研究。他秉持在美國教授身上學習到的為師之道,與學生亦師亦友,「只要學生提問,都要把握讓他了解的機會,」他說。他與學生感情好,所以1989年野百合學運時,陽明醫學院于俊院長邀請他擔任訓導長,主要任務是保護在中正紀念堂靜坐和示威的學生,並勸他們回校念書。隨著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的成立和指導研究生人數的增加,他幾乎無法負荷身兼多職的責任,因此陽明醫學院乃聘請魏教授當時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擔任學生輔導中心主任的太太-林一真教授,擔任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建立學生喜歡造訪的「山腰上的家」,以新的觀念輔導學生的生活成長和學習。
卸除行政工作後,魏教授改接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專心投入研究,獲致豐碩的研究成果,1989到2005年期間創下研究室的高峰期。魏教授坦言,隔了8年才回歸研究其實很冒險,但他認為,在大學這個教育機構服務,老師的職責不是只有研究,還要透過教學和指導實驗認識學生,並指引他們生涯發展的方向。他擔任四輪醫學系導師帶過的醫學系學生,許多在社會上已經發光發熱,在各大醫院成為名醫或擔任大學教授,其中有不少人直到現在仍與他保持連繫,讓教授覺得非常驕傲,他說:「教育的價值無法衡量,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當老師這麼值得、這麼有意義。」
借調國科會,開啟擔任馬偕醫學院校長契機
民國90年到94年,魏耀揮教授借調到國科會(現科技部)擔任生物科學發展處處長,是陽明大學的首例。教授在國科會認識很多醫界與學界的人才,也因為他維持一貫認真做事的態度,讓當時馬偕紀念醫院院長黃俊雄教授相中,黃院長2009年初剛接任馬偕醫學院董事長,急著要物色醫學院校長人選,乃透過陽明大學醫工研究所的資深教授,側面了解魏教授的為人與學術經歷,兩度邀請他擔任馬偕醫學院的創校校長。
2009年二月初,魏教授才剛卸下陽明大學教務長,黃俊雄董事長託吳妍華校長勸說接受他的邀請,在思索良久,並徵得太太的支持後,最後決定接受上帝的呼召,出任馬偕醫學院校長,同時與陽明大學簽訂策略聯盟,讓他能保留在陽明大學的實驗室及使用儀器設備。魏教授也向陽明大學醫學院的教授招兵買馬,前後網羅了8位重量級的教授到新學校任教,他也不斷努力希望可以向馬偕紀念醫院招募有教學熱忱的醫師進入醫學院擔任專任教師。
給研究生的建議:找到讓你持續研究的動力
魏耀揮教授在陽明大學服務32年,指導過上百名學生,魏教授指導學生的風格相當開明,他不限制學生的研究題目,只要學生能知其所以,講出道理即可嘗試新的研究方向。他對研究生選題的建議就是找到符合興趣的研究題目,如此才會持久;再者,要找到領域中重要的、有價值的題目,這類題目通常是懸而未解或是各家爭論的議題,若能藉應用新的儀器設備或使用新開發的研究工具,提出特別的視角或論點,可讓研究題目更具創新性和前瞻性。
魏教授也提到,如果學生能對老師的研究室有歸屬感、對你的研究有榮譽感、體認自己的研究對社會或學界的重要性,可以加深持續研究的動力。教授以他的留美經驗為例,因為研究室人丁旺盛、資源豐富,時常有頂尖學者出入,讓他深感自己入對門,對所參與的研究更有熱忱。魏教授時常提醒學生在踏入研究領域要想清楚,因為研究需灌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若只為了一紙文憑、沒有熱情,很難撐過這段從事研究內心容易孤寂的日子。
豐富的電子資源,改變研究的方式
1980年代,各大學圖書館的圖書資源仍以紙本為主,魏耀揮教授在紐約州大剛進入研究室時,每天在圖書館勤讀生物化學及生物能量學相關的期刊及專書,花了兩年時間,才對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而現在網路蓬勃發展,學生主要依賴各種資料庫透過網路檢索相關資料,這不但使做研究更為方便,也改變了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策略和方式。過去做研究必須從頭做實驗,從中找到研究利基或技術缺口,再提出實驗方法加以驗證,稱為「濕性實驗」;現在研究者可進行「乾性實驗」,意味研究者透過資料庫的文獻檢索和數據比對分析,可快速地了解近年來自己研究領域懸而未解或仍有爭議的重要議題,再設計研究、進行實驗,讓研究進行得更有效率。
魏教授指出,現在生醫領域的資料庫,如Elsevier、PudMed等資料庫內容日趨完善,但價格逐年飆漲,學校圖書館必須慎選購置。許多大學的各系所每一學期也常會排課教導學生如何有效使用眾多的資訊系統及軟體,因為懂得搜尋資料,能比別人更快洞察研究缺口,就能掌握先機,提升國際競爭力。但魏教授也提醒學生不要迷航於網路上的眾多資源,浪費過多時間閱讀不重要的資料,或是將網路資源都視為權威,也會誤入歧途。年輕的學者和研究生要懂得取捨、判斷資料的正確性和重要性,從事研究才能事半功倍。
國內學術環境的問題與未來
訪談最後,魏耀揮教授以他多年的觀察,及接受國科會邀請擔任政府科技中綱計畫經費審查的經驗,分析台灣目前學術環境的問題。他指出過去十年來政府財政困難,科技研究經費並無實質的增加,能維持原有水準就非常辛苦了。魏教授認為台灣的科技發展可以有更好的表現,因為有些官員缺少使命感,願意認真管理、追蹤考核與檢討國家科技發展計畫的人越來越少;且政府部門經常有高階人事調動,即便上位者有理想,也難進行長遠的規劃。
科學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很重要的一環,世界富強的國家都有優越的科學研究,研發能力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基礎,也是最大的財富,因為知識產業的發展需仰賴科技研究,台灣有非常優秀的研發人才,但研發資源和人力整合尚待加強,也較欠缺長期規劃的科技政策。魏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多給願意在台灣帶動科技發展的人肯定和鼓勵;也不應該讓有創新思維和創意的人,花費太多時間在行政庶務上。台灣政府和民間其實還很有錢、有潛力,但缺乏合理的資源分配及有效的投資運用,一般民眾對我國的科技發展應該要有信心,魏教授建議政府應儘速修改「科技基本法」,訂定更合時宜和周延的研發成果應用法規和相關制度,鼓勵創新研發和科研成果之產業應用,營造更為友善的科技研發和投資環境,以加速推動台灣生物經濟產業的發展。
(本文根據2016年5月24日實際訪談,謝宜珊記錄整理,關雅茹校對,朱小瑄、羅志承核稿,魏耀揮校長審稿)
魏耀揮教授小檔案
主要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農產製造組)學士 (1974)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校區化學系生物化學博士 (1980)
主要經歷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1980/07-1981/08)
● 國立陽明醫學院生物化學科副教授(1981/08-1985/10)
● 國立陽明醫學院生物化學科副教授(1981/08-1985/10)
● 國立陽明醫學院公共儀器中心主任(1986/08-1989/12)
● 國立陽明醫學院訓導處訓導長(1989/08-1991/08)
●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1991/04-1993/03)
● 紐西蘭University of Otago 生物化學研究所訪問教授(1996/01-1996/08)
● 國立陽明大學細胞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1996/08-2000/10)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系主任(1999/08-2001/07)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生物科學發展處處長(2001/08-2005/07)
● 財團法人動物科技研究所董事(2001/08-2005/07)
●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董事(2001/08-2005/12)
● 財團法人台北市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董事(2005-迄今)
● 亞洲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ASMRM)理事長(2006/01-2008/12)
● 國立陽明大學教務長(2007/02-2009/01)
●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General Subject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Amsterdam) 編輯委員(2006/05-迄今)
● 經濟部科專計畫生技醫藥領域召集人(2006/08-2010/02)
● 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2006/08-迄今)
● 台灣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TSMRM)理事長(2006/08-迄今)
● 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諮詢委員(2007/01-2009/12)
● 中央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智庫委員兼生命科技群組共同召集人(2007/01-迄今)
● 國際科學與技術資料委員會(CODATA)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2007/03-2010/03)
● 教育部顧問室顧問(2008/08-2010/07)
● 國立編譯館生命科學名詞審議委員會委員(2009/10-迄今)
● 行政院「醫療器材跨部會發展方案」總主持人(2010/03-迄今)
●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2010/03-2012/02)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政策委員會委員(2011/03-迄今)
●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基礎醫學召集人(2012/03-迄今)
● Mitochondrion 國際期刊編輯委員(2012/10-迄今)
● 教育部醫學教育會委員(2013/1-2014/12)
榮耀
2015-05-01 ~ 2017-02-28 |
Adjunct Professor | Korea |
2013-05-01 ~ 2015-02-28 |
Adjunct Professor | Korea |
2011-12-03 ~ 2012-12-02 |
第四屆韓偉生物醫學工程服務獎章 | 台灣 |
2004-06-25 ~ 2005-06-24 |
台灣農業化學會醫學研究傑出獎 | 台灣 |
2002-10-01 ~ 2003-09-30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 | 台灣 |
2001-09-30 ~ 2002-09-29 |
指導大專生從事暑期研究創新獎 | 台灣 |
2001-03-12 ~ 2001-03-18 |
Kaiser Lectureship | USA |
1998-12-12 ~ 1999-12-11 |
財團法人全球展望醫學基金會醫學研究傑出獎 | 台灣 |
1998-07-01 ~ 2000-09-20 |
指導大專生從事暑期研究創新獎 | 台灣 |
1998-05-29 ~ 1998-05-29 |
Asia-Pacific IMBN Member | Asia-Pacific Region |
1996-08-01 ~ 2002-07-31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人員 | 台灣 |
1994-08-01 ~ 1995-07-31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 台灣 |
1992-08-01 ~ 1994-07-31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台灣 |
1991-08-01 ~ 1992-07-31 |
慶齡基礎醫學獎座 | 台灣 |
1989-09-28 ~ 1990-09-27 |
教育部大學優良教師獎 | 台灣 |
1989-09-01 ~ 1990-08-31 |
陽明醫學院優良教師獎 | 台灣 |
1989-08-01 ~ 1991-07-31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台灣 |
1988-01-01 ~ 1988-12-31 |
國立陽明醫學院教學優良教師獎 | 台灣 |
1987-08-01 ~ 1989-07-31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台灣 |
1983-09-01 ~ 1984-08-31 |
慶齡基礎醫學獎座 | 台灣 |
(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