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中車站看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故事

隨著臺中區段鐵路邁入高架化時代,在臺中市長搖鈴歡送與數百位民眾見證下,臺中火車站在她超過百年的歲月裡,幾經興築後,現有舊址業已走入歷史,結束交通運輸的任務,展開另一段鐵道展館的新生命。透過臺灣百年寫真資料庫,更可發掘她當年新穎、曼妙的美麗身影。

臺中火車站 – 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明治44年)

臺中火車站 – 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昭和14年)

 

 

 

 

 

 

1908年臺灣縱貫鐵路的開通儀式也是在臺中舉行,舉辦地點是在臺中公園,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鐵路工程從1899年始,歷經十年歲月總算大功告成,南北長度247哩,耗費2880萬圓鉅資才竣工(當時臺籍教師平均月收入約30圓)。

然而,臺灣鐵路的發展並非自日治時期才開始。首先在臺灣架設鐵路的是清朝撫臺劉銘傳,從1887年到1893年的7年之間,舖設北自基隆、南至新竹的鐵路,共有58哩,大幅改善當時北台灣交通與運輸情況,然而那時施工品質在之後的日本人眼中並不合格,於是在1895年到1896年間放權於臨時鐵道隊,重新建設基隆到臺北這一段的鐵路。

在1901年8月完工的臺北車站,是本島第一個火車站,位於北門外由磚石建造的兩層建築,耗資72,000餘圓而成。縱貫鐵路迅速縮短南北距離,在早上6點半由臺北車站上車,在下午4點40分即可抵達臺南車站,讓物資得以快速交流;除此,基隆台北之間運輸的貨物平均每天共有290噸,其中最多的是木材,平均每天有70噸。

臺北火車站 – 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大正元年)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1905/7/2日刊第3版

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開通之後,為嘉南平原農產品帶來一條康莊大道。透過《漢珍知識網:報紙篇 (台日新+漢日新)》資料庫,即可發現在當時最重要的新聞媒體:「臺灣日日新報」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中,員林水果相關新聞見報率增加。以關鍵字「員林」與「芎蕉」(即香蕉)進行檢索,即發現共有46則報導,而且刊登日期均在1905年之後,可見得鐵路的開通,令員林的農產受到重視。

如1905年7月2日的報導中,特別指出「員林香蕉產量一向很多,但是販售通路很少,鐵路開通後交通便利,每天運輸往臺北市場,絡繹不絕,因此造成臺北的市場價格降成往年的一半。」

 

在1910年的這則新聞報導中,更是提到鐵路開發之後,員林香蕉南北配送,銷量大增,最遠更可銷往日本。另一則新聞則透露員林果農熱愛種植香蕉的程度,雖然價格一度掉到將近最高售價時(每百斤4圓)的四分一,但是因為銷量大、易栽種,仍吸引不少農民投入香蕉生產的行列。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1910/6/28日刊第4版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1910/10/13日刊第3版

 

 

 

 

 

 

 

 

 

 

縱貫鐵路不只便利農產品的運輸,也帶動產業的升級。彰化另一個重要水果農產-鳳梨,自鐵道開通後,種植面積亦有擴大的趨勢,利用鐵路運輸至南北的城市,或是出口到日本與國外,年年產額一直在增加,銷售金額也看好,大顆的每百斤5圓,中型大小的每百斤3圓。如此高獲益的生意,吸引不少株式會社來台灣設廠投資。例如1907年新聞報導櫻井芳之助與京都濱口商店,更是共同投資資金,仿照當時夏威夷的鳳梨生意模式,在當地設立罐頭工廠,將傳統農業生產提升到農業加工品的生產。鳳梨罐頭預計年產量可有50萬罐以上,在1909年報導罐頭工廠設立後獲利多,於是購買車站附近千坪土地,興築工廠,擴充業務。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1907/3/31日刊第4版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1909/5/18日刊第4版

 

 

 

 

 

 

 

 

 

 

 

 

鐵道同時也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一些有趣的變化。日治時期扶老攜幼去進香,是一件挺有正當名目的家庭出遊活動。1907年報導以彰化為例,當地人虔誠信仰天上聖母,進香的路程從彰化南瑤宮,遠到北港朝天宮,為了提供進香人的便利,火車票提供折扣優惠,有了這個好機會,兩地遙遠的距離瞬間縮短,進香的困難度降低,每天進香的人群絡繹不絕,可輕鬆達成朝天的心願。在1906年2月18日的新聞報導中,火車優惠票價的使用期限至農曆4月7日為止,同時必須有朝天宮進香的憑證,在回程的時候只能在民雄車站搭乘,如此貼心的鐵道服務是否讓您也莞爾一笑呢?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1907/4/13日刊第5版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1906/2/18日刊第5版

 

 

 

 

 

 

 

 

 

 

更多關於更多關於臺灣鐵路資料,請至【漢珍知識網:報紙篇 (台日新+漢日新) 】、【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