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年會』暨『知識服務與多元連結』研討會紀要

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DDC)延續著往年傳統,於2018年10月19日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工程一館演講廳舉辦第15屆年會。本屆年會會議主題「知識服務與多元連結」,期待能夠透過本研討會多方面共同學習圖書館新科技應用的概念與範例 。

清華大學圖書館 林文源館長致詞

研討會實景

會議第一場由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關麗嫦館長與大家分享「CityU Scholars系統在電子論文資料庫應用上的成效」。

CityU Scholars系統在電子論文資料庫應用上的成效

首先關館長針對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簡稱CityU)及圖書館做了概略的介紹,包含地理位置、學校師生人數、系所數量及國際學術地位排名等。學校也在2018年之後陸續增設「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Jockey Club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s)」及「數據科學院(Data Science)」,是一所學科多元發展的綜合大學。另外,圖書館亦提供龐大的知識內容,包含紙本館藏超過102萬冊、電子資料庫4百餘種、電子期刊8萬餘種、學位論文約4千餘種等,除了軟體內容外,也提供多元的硬體設備,有虛擬實境空間、3D列印、雷射切割等創新服務。  

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 關麗嫦館長

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 關麗嫦館長

第二部分說明學位論文典藏系統,初期是建立學位論文機構點典藏平台,且學生除了繳交紙本論文外,也需要提交光碟以備存到資料庫中,現在只需上傳電子檔至「CityU LibraryFind」,此平台整合所有圖書館館藏圖書、期刊、電子資源,以及回溯至1990年至今完整學位論文,除此之外更涵蓋香港其他七所大學的圖書館館藏資源,只需透過單一介面檢索完整資源。

除了提供CityU LibraryFind平台外,新增加了「CityU Scholars」平台建立,此平台計畫於2017年6月正式啟用,使用Elsevier Pure系統建置完成,整合圖書館內部及外部各種服務資訊,平台除了能一覽師生個人資訊外,也和Scopus、CNKI、WOS等資料庫做連結,以OpenURL串聯到圖書館館藏,可直接提供全文內容。另外也能一併了解學術文章之引用評比。關館長最後提到未來CityU Scholars的發展除了展示學術成果外,也希望透過ORCID ID獲得更多老師的研究成果紀錄,並且與google map結合地理位置的視覺化展示教師的研究活動及事件。整合平台是未來圖書館發展之趨勢,以便捷且廣泛的內容提供讀者更多元的服務,讓研究者之學術更能提高更多曝光之機會。

政大圖書館創新知識服務-數位人文研究平台

隨著第一場演講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隨後上台的講者是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陳志銘教授。

政治大學圖書館 陳志銘副館長

政治大學圖書館 陳志銘副館長

陳教授首先提到政大圖書館這幾年因應整個校內老師數位人文研究的人口增加量非常驚人,而且在科技部的數位人文計畫所拿到的件數都是國內最多的,在高教深耕的計畫和研究中心也都和數位人文有關,因此開始反思圖書館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進而開始構思發展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的環境。而後陳教授近一步解釋數位人文研究平台和數位典藏平台是不同的,不是把數位化的掃描檔放上去就足夠,它是高度需要全文的資料庫,且數量要足夠,故建置成本高昂。所以第一步就是先從館內開始盤點,到底有哪些資料有數位化的優勢,且可以取得全文的授權,在這過程當中也同時去了解什麼樣的全文資料庫才能符合老師的需求。且在這平台上不是只有資料而已,更重要的是還要有一些幫助使用者的分析工具。例如自動斷詞與斷句技術、數位瀏覽與閱讀工具、文本標註、資料檢索功能、詞頻分析功能、文本分析功能、資料探勘功能、資訊視覺化功能以及地理資訊功能。

陳教授接續數位人文的主題延伸下去,只有借助數位科技才能進行的人文研究,人與數位工具兩者之間不斷地往返與對話,才是最具生產力的工作模式。數位資源對人文研究的助益是可以獲得更好的保存,永續庋藏,不限次數傳送至任何地點,有效突破地域的限制,更可以透過建置後設資料與聯合目錄,將各類資料彙整分類,進而快速的搜尋檢索,便於利用,而在數位時代,學術圖書館的角色是支援學習、教學及研究,但是在作為上顯得不夠積極有效,導致學術圖書館逐漸被排除於研究歷程之外,所以改變是圖書館為讀者發展新服務的最佳機會。因此在校內也一直與老師討論,希望老師的研究成果由圖書館來彙整,發展出好的平台環境來幫助老師做研究,這也是校內的一種公共財,所以圖書館就是一個研究者與知識的媒介。最後舉了圖書館發展數位人文研究服務的成功實例,如美國布朗大學數位學術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倫敦大學學院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上海圖書館開放數據平台。陳教授也特別說到GA(Google Analytics)行為歷程記錄技術,一般圖書館使用只會監控使用者瀏覽紀錄,另外有一功能可以自行定義紀錄,可設計程式自行定義使用者操作行為,結合大數據作資料分析。

而以政策面來說,政大圖書館支援數位人文研究基礎建設發展策略是跟國圖合作申請教育部經費開發明代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再透過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支援,發展羅家倫文存數位人文研究平台。其次跟校內數位人文研究團隊研究結合,推廣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應用。再者發展數位人文開放式課程典藏平台及學習網,厚植數位人文課程,以利於數位人文人才培育。同時也要多爭取IT人力,厚實圖書館支援數位人文研究能量,整合校內具有全文內容之資料庫,這樣就能徵集到退休老師具有價值之全文數位內容,透過策展、論壇與專書出版,讓老師感受到價值感。

最後陳教授總結,因為數位技術崛起之後,決定了數位人文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圖書館有著不解之緣。圖書館應該為中心開展及帶動數位人文研究,發展完善支援數位人文研究之基礎設施建置,可更具體突顯圖書館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性。

校史座談-
歷史與記憶文化視角下的校史-成功大學校史書寫的一些經驗
校史解碼-從師大校史經營談起

成功大學博物館校史組
陳恒安副教授

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史經營組
黃靖斐組長

本次座談內容是以「校史」作為主軸,並由清華大學謝小芩學務長擔任本次校史座談中的主持人。第一位演講者是成功大學博物館校史組組長陳恒安副教授,講題名為「歷史與記憶文化視角下的校史-成功大學校史書寫的一些經驗」,並以成功大學為例,講述校史定位的轉變以及校史的價值。

首先提到校史是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是指記錄學校建立發展和變遷過程之文獻資料。同時校史亦能體現出一間學校的文化及特色。成功大學每十年會撰寫一次校史並且在校慶時推出,但最初校史僅做為紀錄之功能。近年來他們將校史重新定位,希望能夠讓校史與師生、社區產生連結,將校史紀錄視作文化的傳承。在這樣的轉變下也帶出許多校史編撰時所面臨的困境,多元的讀者使得校史內容需要考量更多因素。撰寫校史時該以何種觀點去陳述史事?各種各樣的歷史資料及收藏該何去何從?種種困難都需要去一一克服。

接續提到校史組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紀錄校史,但不會負責校史的編寫,他認為若由生活在相同時空背景的校史組來敘寫校史容易加入主觀意識,應該交由後人撰寫才能保有歷史的客觀性。演講中也介紹了成大校史組為2021成功大學90周年校慶所訂定的計畫,他們希望依「文化與心靈」和「社會參與」兩種主題收集成大的相關紀錄,並且完善校史組的相關制度。
最後陳組長小結,由於校史定位的轉變使得校史組需要作出許多相應的變化,目前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改進及克服。倘若現在的校史組能夠訂定出明確完善的工作流程及制度,未來的校史組便能遵循他們的步伐讓校史更加發揚光大。

而伴隨著掌聲中接續演講的第二位講者是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史經營組組長黃靖斐組長,他透過師範大學的校史介紹,談起校史經營的歷程以及發展。

師範大學原先為日本所設立的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是培育出許多台灣菁英人士的搖籃。後來校舍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接收,發展至今成為現在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也因為歷史悠久,師大的校史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師大校史的經營目標分為四個步驟,徵集典藏、辦理特展、教育推廣、研究出版。依主題將校史文物進行蒐集並且建造合適的典藏環境,並且舉辦不同主題的校史特展,如:文物特展、傑出校友特展等等。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教育推廣機制,使校史中的精神得以傳承。同時,把校史編撰成書並將其出版。其中比較特別的一點是,校史組有親自到日本去訪問當時就讀於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的校友們,他們希望能夠透過口述歷史的方式將師大的過去紀錄下來並以此傳承下去。
黃組長也分享了師範大學校史與數位科技結合的成果,師大校史組建立了數位典藏的平台將校史以資料庫的方式收藏於網路中,使用者只需要透過網路就能在資料庫中查找與師大相關的文物、照片、歷史資料。除此之外,甚至將VR虛擬實境技術與校史結合,透過VR技術讓人們能夠親自探訪過去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的校園。

而後在校史座談的Q&A問答,有館員提出校史文物徵集的問題以及校史組發展至今所遇到最大的困境是甚麼?兩位講者皆表示,針對校史文物會訂定徵集規範,僅將有收藏、研究價值的文物進行收藏,而其餘文物則會歸還所有者。陳組長指出目前校史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金錢而是人力。他認為現今校史的價值尚未被大眾看見,組織編制上相當緊繃,許多計畫在執行時都會被人力所限。因此,將校史的精神發揚光大正是校史工作者們最大的目標。

策展座談-
用數位空間典藏記憶,以時空角度述說故事-基於共創共享的線上展演模式-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虛實之間
校史轉譯-臺大校史特展經驗分享&其他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營運組
開放博物館系統 許正欣經理

臺灣大學圖書館校史館營運組
張安明組長

本場次為策展座談,由清華大學圖書館蕭菊貞副館長為本場策展座談主持人。第一位演講者是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營運組開放博物館系統 許正欣專案經理,講題名為「用數位空間典藏記憶,以時空角度述說故事-基於共創共享的線上展演模式」,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校史館營運組 張安明組長,講題名為「校史轉譯-臺大校史特展經驗分享&其他」。

網際網路的運用無遠弗屆,跨越時空疆界。中研院許經理以他們是『遊走在虛實間的一群人』入題,中研院承繼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腳步,為國內有志踏入數位人文的產業業者,扮演提供技術與資訊的後盾。
許經理為我們展示的第一個專案,就以數位人文的創新應用為例:台北歷史地圖散步、台中歷史地圖散步、台南歷史地圖散步三款APP,歷史地圖結合google的GIS系統,『穿越古今』,讓人在旅遊中遙想過往。三款APP甫一推出即受到熱烈迴響,再和民間出版社合作出版實體書,亦取得熱銷成績。有關於創新科技,許經理提到,目前人工智慧的圖像辨識系統非常優秀,再結合大數據的演算法,會產生大量關鍵字供人運用。除了人們能夠理解的意義,以台北101照片為例,關鍵字竟出現『蠟燭』。人工智慧跳脫人類思考邏輯,對常人而言充滿想像力,更為創作者提供直接靈感。

演講的第二部分,則談到開放博物館的核心精神,探索、創造、開放;來自大中小機構與民間收藏家的藏品,可在線上串連,形成一鉅量的共同平台。線上策展雖有別於實體博物館,參訪者未能實際造訪,透過新技術的策展工具,每一位參訪者均可由自身觀點出發,為原有內容賦予新生命──許經理在本此演講展示了時間軸工具、故事地圖展示工具、IIIF影像標記等。
而在開放博物館中,任何人都能利用線上館藏的『社群標籤』功能,留下個人註記,當人工智慧遇上難以企及的層面,就仰賴工人智慧補足,此舉大幅活化博物館資源,自由近用的開放環境,是參與者共通的集體記憶。
在最後與台下觀眾問答的部分,許經理不諱言坦承,開放平台往往會遇上民眾過於『熱情』,導致標註結果完全走偏歪曲,但這正是自由環境的特色,因此在最終資料的產出,仍需仰賴館方做最後把關,方能將寓教於樂的知識,傳遞給所有人。

接續策展主題的第二位講者是台大圖書館校史營運組張安明組長,而此時正逢臺大九十週年校慶,張安明組長分享她這半年實際準備的經驗,談論身為一位圖書館組長,在策展時所能做到的事。

張組長首先介紹了臺大近四年特展,從2014的「年輪」、2015年「看不見&看得見的台大」、2016年「臨摹斯語私情」、2017年的「南洋」。臺大校史特展的主題選定,從文案發想到執行,皆由同仁一手包辦。張組長分享『兩個水壺』的故事,兩位校友在戰爭時期,一位加入國軍,一位加入日軍,他們當時使用的軍需裝備,皆在特展展出,為歷史留下見證。此外,臺大圖書館除了實體館藏,在特展中也輔以VR技術,除了提供參觀者新穎體驗,策展經費的節流,文物出庫的狀況,也能藉由新科技的支援補足,當校內展館面臨整修等不可抗力因素,張組長以日本貴賓拜訪臺大的實際例子,VR成功扮演了救援角色。

主題選定需仰賴策展人創意,同樣的,尋找資源也是策展過程極為重要的一環,然而,取得資源不能僅僅只是仰賴校友捐贈,張組長提到,她透過和校內單位合作,將分散在各系所檔案室的文件一一納入校史特藏組,如舊課表,這可謂校史研究的聖經。臺灣大學的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歷史悠久。因此校外單位的部分,向資料庫取經也是一種途徑,張組長主要使用中研院和數位內容業者的全文資料庫,包括台灣日日新報、台灣總督府府報、台灣新生報,台灣百年歷史研究地圖等,美國國家檔館提供了二戰時期台北大空襲時的美軍航照圖,這些皆能找到臺大校史相關的資源。

最後的問與答,兩位講者再次讓我們了解到:無論是新技術引入或現有資源整合,策展的成功關鍵仍取決於內容。

本屆聯盟研討會主辦單位為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協辦單位: 美國ProQuest公司、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研討會集錦(感謝所有與會來賓)

與會講者貴賓合影

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蘇小鳳 教授

清華大學 謝小芩 學務長

清華大學圖書館 蕭菊貞 副館長

校史座談

策展座談

現場交流熱烈。

DDC研討會,讚啦 !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