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5年日本統治期印尼研究全新材料
二戰後期東南亞及國際情勢一手報導
這是爬梳解析華僑社會真實樣貌的一級研究資料。身為監修者,我更殷切盼望:藉由《共榮報》的復刻,能夠更進一步地在語言學、新聞學、資訊學、全球史等等領域,開拓出全新的研究視野。
——東京大學准教授 津田浩司
◆東南亞研究新資源
復刻《共榮報》是以印尼國立圖書館典藏的《共榮報(Kung Yung Pao)》華文版與馬來文版原件,經由日本東京大學津田浩司准教授發現,介紹于漢珍數位圖書公司出版。另外,《共榮報》華文版的前身,大約發行了三週左右的《新新報》,也一併收錄在本書中。
《共榮報》為二次大戰日軍佔領印尼期間,印尼爪哇島上唯一獲准繼續發行、以華僑作為主要發行對象的報紙,舉凡國際情形勢、軍政動態、法規譯載、同盟通訊、中國戰線、爪哇現況、社會輿情、糧食物價、僑界動向、廣告刊登、節慶報導、文藝專欄等等內容,全都在《共榮報》中留下了歷史軌跡,成為後人發現梳理當時印尼華僑社會的最佳線索!
◆《共榮報》小故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於1941年年底空襲美國珍珠港之後,為了獲取東南亞的各種天然資源(特別是石油),積極對菲律賓、馬來西亞、荷屬東印度(印尼)、緬甸等地展開軍事行動,其中印尼亦於1942年3月遭到日軍佔領,與當時的台灣一樣,納入日本統治勢力範圍內。
從「同為日本勢力範圍」這個脈絡來看,在上述軍事變動的過程中,台灣與印尼果不其然也發生了一些連結,例如依照1942年公布的「陸軍特別志願兵令」,日本在台灣招募了上千位17~30歲的志願軍,這些台灣人多被分發到當時的第48師團派往南洋作戰,其後也參與了荷屬東印度的登陸與佔領等軍事行動,接著便駐守在爪哇島負責警備任務。依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印尼當地有些老一輩華僑回憶起當年情景時,便提過雙方因為語言相通的關係,甚至還有部分華僑曾與這些台灣籍士兵有過互動。另一方面,日軍為因應軍事戰略需要的大量人力,也曾在荷屬東印度各地徵求(強徵)勞工補充人力,甚至為滿足不同需求而將這些勞工派往東南亞各地,依據台灣遣返日軍檔案的紀錄,當年也曾經有部分印尼勞工(軍夫、軍屬)被派遣到台灣,負擔日本陸軍或海軍的勞務工作,並隨著戰爭結束而被遣返回印尼。
過去這些華僑與印尼間的連結,或許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相關研究似乎也較為少見。幸蒙津田浩司准教授推薦這套日軍1942年~1945年占領荷屬東印度期間,於人文薈萃的爪哇島上唯一獲准繼續發行的華僑報紙《共榮報》,為保存傳佈其內容價值,經討論後遂決定以復刻型式出版。而且印尼從日軍登陸攻占的過程中,直到終戰並邁向獨立,並未受到太多戰火的摧殘,所以《共榮報》基本上可說保存得相當完整。這份報紙或可讓我們更完整地窺見日本佔領期間台灣/中國大陸與印尼之間的連結,另外有關於印尼華僑於這段期間的生活,也提供我們多一分爬梳的材料與研究的線索。
◆《共榮報》的價值
《共榮報》是印尼爪哇島在日本軍政下,以華僑為讀者客群持續發行的唯一日刊報紙。從其同時發行華文(中文)版和馬來文版的狀況,便已反映出當時爪哇的華僑社會的語言狀況。
爪哇島是現在的印尼,以及戰前被稱為荷蘭領東印度(以下簡稱蘭印)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在1942年3月被日軍中將(當時)今村均帶領的第十六軍佔領,之後持續了長達3年半的軍政時期。日軍於東南亞軍政時期最大的課題之一便是華僑政策,《共榮報》全面性地擔負了對爪哇華僑的資訊統制和發信等等作用。因為這個特點,《共榮報》從掌握東南亞軍政實際樣態這個角度來看,是極為重要的資料。
再者,從印尼華僑史的脈絡來看,這份《共榮報》的價值亦非常高。印尼當地從20世紀初以來,由華僑自己出版報紙等刊物,呈現出來的是眾聲喧嘩百家爭鳴領先原住民(Pribumi)的盛況。另外從1920年代到30年代,華僑社會內部存在著激烈的政治路線對立,是中國意識還是荷蘭意識,亦或是當地「未來的印尼」意識,這些均激進地反映在報紙上。然而在1940年代,出版和言論活動都面臨軍政的嚴厲控制,再加上獨立戰爭時的混亂,可以得知華僑社會內部動向的資料實在是極為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雖說是受到軍政監督,但在爪哇唯一獲准繼續發行的華僑媒體,就是這份《共榮報》的華文版及馬來文版,可見其在印尼華僑研究上的獨特性與重要性,值得研究者再仔細爬梳。
◆《共榮報》書目資料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