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影響,原定於5月28日(星期五)由漢珍數位圖書公司舉辦之「知識再造—重現歷史印記中的寶藏」一天實體研討會,改為半天之網路線上研討會。
歲月痕跡,歷史映照;近現代有太多的史實與故事等候我們探索發現。浩瀚文檔散佈四方,數位科技方興未艾;有賴學術界、圖書館、出版人、作家及讀者群與我們線上互動交流;方能開發出長期靜置的文獻檔案與隱藏的未明寶藏。高等教育的普及造就台灣成為世界科技的前沿,並培育出相當的人文素質。若能發揮跨界應用,相信可讓新的知識不斷湧現,在國際間發光發亮。
這場會議受新冠疫情影響,可謂是好事多磨,最後仍克服萬難即採線上網路研討會模式舉行。今年適逢漢珍數位圖書成立40週年,朱小瑄董事長謹代表全體同仁們為感謝學術界、圖書館界的客戶,長期給予支持及鼓勵,向在線上與會來賓們致意 : 「很榮幸能夠邀請到各位在不同的辦公室或地點參加這一場「知識再造,重現歷史印記中的寶藏」線上研討會。很難想像科技昌明,醫學進步的現代,出現了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肆虐的疫情,至今已經一年半 ; 在隔離、封城、限航等的防疫措施下,使得去年及今年初原來應舉辦的「台北國際書展」不得不臨時取消,同時間許多研討會也停了下來。
兩個月前,原以為疫情趨於穩定之際,我們三度籌辦本場研討會,本來已安排今天在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的會議廳舉行,卻又因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在台灣出現每天上百起本土案例,而必須遵循疫情指揮中心公告之規定,停辦室內100人以上聚會,故改為線上研討會的方式舉辦。
原定一天的實體活動縮短為半天的線上演講,四場演講者 – 邀請到的有日本沖繩大學的劉剛教授,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的鄭政誠教授,政治大學圖書館館長也是圖檔所的陳志銘教授及國內知名作家蔡詩萍先生,主講議題分別是從歷史文獻、檔案、古典作品中,所扒梳研究出的全新觀點與知識再造。而陳館長長期致力於Data Mining及數位人文的研究與實作,將會有亮點可期。我們非常感謝這四位講者在多次更動日期之下,仍能撥出寶貴時間,今天在線上與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研究心得與彼此互動。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成立至今正好是40年,有同仁建議斗膽冒昧請一些認識的學者、館長與同業先進,不吝給予我們簡短致詞 – 說幾句勉勵的話語 ; 經聯繫後,非常感恩有諸多尊敬的長官及先進同意賜言。容我們在本場研討會中播放這段22分鐘的錄影短片與各位分享。(漢珍成立四十週年慶 – 嘉賓錄影短片)
今天的線上研討會有80多個單位160位以上的國內外嘉賓參與,其中很特別也很高興邀請到有遠從海外,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等10多位學者及圖書館主管報名參與。
再次感謝各位與我們在網路上的雲端相會,希望疫情很快過去,漢珍的同仁與我可以再前往拜訪。謝謝您!」
第一場非常榮幸邀請到日本沖繩大學劉剛教授與我們分享「歷代寶案—萬國津梁的傳說與台灣」。歷代寶案紀錄了琉球王國與中國歷朝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外交互動、貿易往來,可說是研究東亞海洋史的重要史料。劉教授透過預錄的演講影片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大明朝崛起後,琉球地位也隨之高升,琉球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並開始與朝鮮、日本等國進行外交往來。琉球以「萬國津梁」之美名,透過中國朝貢貿易體系,善用中國海禁政策的機會,藉轉口貿易之盛,建構出罕為人知的琉球交易網絡。
從琉球跟台灣的關係可以看出,儘管中國在明、清時期對沿海地區實施海禁政策,但跳脫出以中國為中心的思維,在16、17世紀以來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海域活動依然熱絡;台灣與鄰近國家和這些人群的歷史活動與關連,值得我們探索、了解。
劉教授更以《歷代寶案》琉球國古籍講述,內容以中琉的封貢關係為主,也記述當時琉球與暹羅、越南、日本等的交往事務。可以說是琉球重要外交文書,用於了解近代以前東南中國海上交通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此次,劉教授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方式,內容圖文並茂,以地理學、民族、歷史學的角度,搭配外交文件《歷代寶案》,讓我們更加了解古琉球歷史脈絡,從中瞭解沖繩(琉球)問題的歷史、近代與未來走向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分析,對於開拓學術視野,啟發研究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內容可以說是讓大家意猶未盡。
從《共榮報》看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印尼華人社會生活(1942-1945)
第二場演講邀請到中央大學歷史所鄭政誠教授分享「從《共榮報》看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印尼華人社會生活(1942-1945)」,共榮報是漢珍公司於2019年出版的套書,分為華文版及馬來文版,該報是在日本佔領印尼期間爪哇島上唯一獲准發行的華僑報紙,記載了當時華僑的社會樣貌,非常有研究價值。
鄭教授使用了許多報紙新聞內容,以剪報方式帶領我們了解當時日本佔領印尼時的社會概況及戰爭情形等等,其中包括:皇國與軍國精神的宣揚,這類似臺灣殖民時期(民國26年至34年)的皇民化運動,力捧天皇至高無上的地位,報中如靖國神社的參拜、日俄戰爭陸軍紀念日、海軍紀念日、各日本將軍的介紹等等,給印尼人效法的典範,以及對日本國旗、日本國歌的敬意。
日語的教育與學習,在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中,宣揚學習日語以便傳達政令,以華人學習較為迅速,因其中有漢字之因,他族學習則困難重重,亦開辦日語學校,報名十分踴躍,包含印尼人、華人及阿拉伯人等等,其學習日語盛況產生各校徵聘日語教師的情形。報中甚至刊載該如何學習日語,從語言初階至高階,單字、對話……等,甚至出版爪哇日文報、廣播電臺,以爪哇語強化日語學習。
社會與軍事動員的實踐,以大東亞聖戰(珍珠港事變)一週年、二週年為名,宣揚國策,以抵抗歐美國家的侵略,但不見得以事實呈現:如偷襲珍珠港,乃美國先宣戰,不得歸罪於日本。報中亦宣揚如遇空襲,強化社會動員的重要性。包含: 獻金與獻機以及警防團組織的介紹,多所著墨政治獻金,捐獻部分薪餉,共赴國難,共體時艱以購置軍機等等用途;糧食增產是將甘蔗園、無主園及學校用地等等,改種食量作物以解決糧食不足之問題;防空演習為了提醒人民舉行演習時無需驚慌,不遵守者施以責罰。印尼、臺灣孩童辨識軍機程度相當高,或許與演習息息相關。報中亦宣揚演習成效極高;勞務奉公的醫生進入爪哇醫療救護團、慰勞袋、捐血;軍事訓練是由老師、學生授以軍訓教育、戰鬥演練、武道精神,成立青年團;軍事動員包括防衛義勇軍的設置、女子軍以及聖戰灌注。
該報還有詳細記載當時的生活娛樂轉變,例如:拳擊比賽、魔術團、遊行、慶祝會、彩票、商店名、電影院名等等,加上生活中的多樣廣告,如同居、離婚啟事都相當有趣以及婚喪喜慶通知、藥品等等。
鄭教授最後總結,從《共榮報》中可得知1941年至1943年日軍佔領印尼並統治概況,對於當時期有更進一步之認識。而《日日新報》及《共榮報》可交叉比對使用。產業及軍事活動上可對照連結,二者共通處為皇國教育的宣揚,然《共榮報》對臺灣介紹較為稀少。總體而言,《共榮報》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角度了解歷史發展的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第三場演講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陳志銘館長分享「數位時代的文本知識探勘:數位人文的發展與影響」。陳館長長年投入Data Mining 與數位人文領域,今天將為我們帶來一場深入精闢的演說。
陳館長首先提到圖書館的發展,從以前的紙本服務時代邁向資料庫數位典藏, 但都已經不符合讀者需求,所以這幾年開始慢慢發展數位人文領域的服務。今天主要是分享在圖書館的環境要如何來建構平台,服務更多的老師及研究人員,會展示羅家倫文存數位人文研究平台 ,以文字分析為主;點石齋畫報,圖文並存,做圖像的分析;還有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
數位人文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資訊科技來輔助人文,將人類的重要資產做一些保存、資料重建、傳輸,透過電腦技術做進一步的分析。簡單來說,就是讓人文領域學者,透過科技、媒體、計算方法,做文本探查及圖像分析。除了研究外,在數位人文教育的教學應用上,透過大量的資料爬梳,也是一種有相當發展的面向。所以發展此工具的概念,就是希望與人文學者形成夥伴式的合作關係,透過人與數位工具兩者之間不斷的往反與對話,才是最具生產力的工作模式。
陳館長接下來講到數位資源對人文研究有很多的助益,可以讓原件有更好的保存,經數位化後,傳播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現在的數位人文檢索要求都比一般搜尋引擎的要求更高。資料數位化後,最重要的是要有全文,電腦才能分析,否則一般圖像對電腦解析還是會有限制。這樣的數位資源降低取得知識門檻,利用資料庫檢索,便可能在短時間內提出創見。數位人文啟動了知識微縮革命,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是形態上的轉換。最近陳館長想寫一本書來闡述數位人文研究方法,是否有系統性的方法論能夠提出,讓大家可以依循。所以早期的人文研究思維與數位推論技術應該要結合才能形成數位思維邏輯,有效的運用巨量的資料,進而帶動文獻數位化工程更加智慧化,這是數位人文很重要的願景。
政大圖書館為什麼會開始發展這樣的學術服務,在2016年ACRL(大學院校暨研究圖書館學會)就有提出研究資料服務、數位學術…等,這些都已經帶動圖書館應該開始重視數位學術資料的建置。以政大來說,文學院有數位人文研究中心、華人文化中心有數位人文研究群,會爭取數位人文研究計畫。目前圖書館也正在執行校內數位人文計畫,館內有研究發展組,有IT館員,陳館長親自帶領團隊,目前已經發展到不錯的程度。
發展數位人文研究工具之理論方法要注重的面向,在傳統的人文研究中,大量的紙本書面文本閱讀,需耗費極大的時間與人力,數位資料庫的興起,進而發展為數位人文。儘管現今已經開發了許多數位人文工具,但由於技術困難,不能適當地滿足人文學者的需求 而不同類型的人文學者,需要不同程度的支持,因此,使用者研究就佔據很重要的地位,數位人文分析工具應該要扮演的角色是輔助人文學者研究,而不是取代它。數位人文研究平台除了技術支持外,會在平台上發展兩種解讀資料的功能,一種是細讀:要能對應到原始文本;一種是遠讀:要能抽取歸納性資料視覺化,但最重要的是兩部分要有鏈結關係,平台上要有人機合作模式,來輔助平台工具校正錯誤分析結果。
數位人文工具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手動環境、一種是半自動環境、一種是全自動環境,半自動較貼切就是人機合作,數位工具與人文學者之間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有三大層次架構:底層是數位典藏,要有掃描檔、metadata和全文,中間層是數位閱讀,閱讀介面要設計得很好,最上層是數位文本分析工具。陳館長也分享幾個國內數位人文平台,大家都有各自的擅長,目前做的都是強化自然語言技術的處理,在羅家倫先生文存數位人文平台有一部份很重要的是記錄使用者歷程,就是大數據的概念,使用者在裡面操作的細節都可以做解析。
最後,陳館長特別分享圖書館在發展數位人文需要與系上老師做些什麼結合?政大在高教深耕計畫有編列大量預算支援圖書館做數位人文平台技術,平台兼具有典藏、數位人文、數位策展三重功能,在今年年底前會上線,目前規劃將圖書館20幾個自建資料庫都要搬移到此平台上。學校的數位資料庫計畫都是由圖書館與老師合作建置的,每一個數位資料庫的計畫大概補助100萬。圖書館是永續經營單位,所有校內資料庫都要跟圖書館合作,否則資料庫建置完成,計畫結束後就無法繼續提供服務,所以由圖書館、系所、老師共建,由系統組或研發組技術持續開發,讓平台永續使用,同時也彰顯老師對平台的貢獻,例如下載流量、有多少人引用,持續與系所合作。另外館內也有學科服務組和推廣組,推廣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使用的使命,將來平台會有策展功能,針對主題可以在網路做線上策展,對資料庫的活用是很有幫助的。因此,政大在校長的支持下已經有很好的發展。
最後一場壓軸演講榮幸邀請到知名作家蔡詩萍先生分享「從紅樓、金瓶到張愛玲」。內容橫跨明朝、清朝到民國,讓人非常期待老師的演繹。
蔡老師從「社會科學的典範切入,再從文學角度內在而論」分享如何閱讀散文或小說,大多數人習慣了從字句去理解故事梗概,卻忘了作者背後要表達的意思,最常見的讀法,應該是作者的生平,及作者的時代背景。
張忠謀董事長提到的「如何將英文學好,便是每日讀英文小說。」高階管理者更應該以複雜語言,深刻表達內心的感受。閱讀的重要,就是對生命的認識。而村上春樹喜歡跑步,認為跑步像是寫小說,無法向他人說,必須由自己體驗。自己認真努力在自己的跑道上完成使命。而生命的念頭、人生的巧合與奇遇。來的時候如何勇敢跨出那一步。有時就是一個瞬間的感受,面對人生的岔路,選擇就呈現不同的結果。因此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更顯得重要。
以上老師所舉的人物,給了聽者有不同的想法,但不外乎由自己出發,對自己生命的認識。人生像是一場夢,美好的事要掌握,擦肩而過的記憶,務必記得。尤其現在COVID-19疫情升溫,人跟人的離別,是倉促且無法預料的。
再來,老師認為曹雪芹是讀過《金瓶梅》的,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像潘金蓮,刁鑽任性;大觀園等同西門大宅邸,所以一部作品是有所本的。而《金瓶梅》於萬曆年間出版(16、17世紀),在當時以兩條線寫出:西門慶代表土豪、官商勾結;女人,如何過日子?情慾奔放,在困境之下找出路。呈現了官場的腐敗,西門慶與權貴者的掛勾、甚而養女人,其實顛覆了明朝體制,及對儒家哲學的批判。老師推估笑笑生,應該曾任官,且在高官旁待過,看到官商勾結的那一面。若只說《金瓶梅》是一本淫書,一直是不妥的評論。
若言《紅樓夢》、《金瓶梅》影響了張愛玲。不如說影響了文青少女,她對胡蘭成戀戀不忘,更是她生命中重要的歷程。張愛玲的各個作品:現代主義的意象──《金鎖記》,曹七巧嫁給殘障的有錢人,但也呈現內心無數的糾結於故事中;《半生緣》──我們回不去了。短短一句話表現生命中的無可奈何;《傾城之戀》──小故事寫大時代的背景。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燼餘錄》,代表著文學自然有撼動人心的影響。
老師認為文學無法改變世界。閱讀的過程靜悄悄深入生活之中,人生的冀望、生命的描寫,文學的文本帶領我們進入到複雜的長巷裡,文本在紓解人生糾結中。確實,人民對於政府的政策無法改變,政府的充耳不聞,也許只能透過創作、記錄以抒發自身的怨懟。
老師談到文學創造情境、文學性(字句表達內在感受),像是馬奎斯說的「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我們為了講述(寫作)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目前疫情極盛的臺灣,是否該思考,好好珍惜身邊的你我,可以的話,閱讀文本,若更有餘力便嘗試創作。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的不同,便是時代性更加強烈,跳脫了傳統儒家思想的窠臼,但傳統並沒有不好,有時可以與現實做對照,但大量的閱讀,是大家做得到的。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