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典建築新貌10-剝皮寮歷史街區

攝影/文字:徐丹語
企劃製作: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接下來的幾集,我們以現在當紅的老萬華為主軸,
帶大家線上瀏覽老台北輝煌的勝景留下的經典建築。

除了大稻埕迪化街外,台北另一個保有完整舊城的街區,就是萬華了!因為萬華是屬於較早發展的區域,依然存在許多古蹟及老宅。大部份為寺廟及宅第,例如艋岬龍山寺、清水巖和青山宮;另一個大家也耳熟能詳的則是西門紅樓劇場。然而第一次因為建築本身、並非展覽吸引我仔細欣賞的,則是「剝皮寮歷史街區」了!

剝皮寮歷史街區

位於康定路173巷的剝皮寮街區推估落成於清代中期,至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已有店屋的型態,表示此區有相當的發展。隨後的日治時期,這裡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有一整排精緻的洋樓,每間構造與風格都不一樣。而民國時期的剝皮寮街區,也曾經歷許多建築物的維護協議保存了下來,經由修復工程並再對外開放,作為推廣歷史文化、藝術和教育的特區。

以往來剝皮寮大多都是為了看展覽,也不太久留。印象中人潮總是多,視線也只留在每個展間內的展品與場佈。最近因疫情的關係,許多展覽暫停舉辦了,於是這些原為展出空間的場地就成了空屋,或是暫時不對外開放,街區內的參觀者也少了許多。也因此,我終於看見了整個街道結構和原貌。它的完整性讓我驚嘆不已!細細品味建築之間的構造和細節,彷彿看見當時它最繁榮的樣貌。

位於廣州街與康定路交叉口的騎樓。

位於廣州街與康定路交叉口的騎樓。

康定路上的紅磚拱廊。

康定路上的紅磚拱廊。

連排式的洋樓,每一棟都是不一樣的。

連排式的洋樓,每一棟都是不一樣的。

每棟建築前相連的走廊。

每棟建築前相連的走廊。

二樓陽台運用了玻璃作為建築間的銜接面。

二樓陽台運用了玻璃作為建築間的銜接面。

結構較特殊的一棟三層樓。

結構較特殊的一棟三層樓。

右側二樓與三樓的外貌比較近代。

右側二樓與三樓的外貌比較近代。

廠房型的紅磚建築。

廠房型的紅磚建築。

二樓的日式木造窗戶與牆面。

二樓的日式木造窗戶與牆面。

靠近街區側門的方向。

靠近街區側門的方向。

騎樓下的窗戶細節。

騎樓下的窗戶細節。

舊式行李箱。

舊式行李箱。

角落牆面的細節。

角落牆面的細節。

街區後段的建築物。

街區後段的建築物。

中式風格的房屋。

中式風格的房屋。

康定路上的街區側門。

康定路上的街區側門。

經緯座標:25°02’12.6″N 121°30’07.8″E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