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典建築新貌14-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攝影/文字:徐丹語
企劃製作: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週六的艷陽照射在街道上,整個城市的色調像是在螢幕上被操作著,拉高了畫面飽和度,街上每個人與物的影子看起來特別銳利。等待過馬路的片刻,前方有一群外籍學生正在為彼此留影。這個景象,讓我回想起出國旅遊時的心境,對周邊的一切充滿好奇,將所有注意力放在兩側街道上。我也將自己化身為遊客,沿著南海路走到了「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位於南昌路一段1號的臺博館南門園區,是1899年日治時期的專賣局所建造的南門工廠,為製造、試驗樟腦以及鴉片的重要生產基地。到了1998年,南門工廠被指定為國定古蹟,而在2006年由臺灣博物館接管,納入博物館群的修復計畫。現在園區內僅存開放的空間包含樟腦倉庫(稱為紅樓)和物品倉庫(稱為小白宮),面積只有原廠區的八分之一。這些建築物也被改建成博物館及展演空間,有時也會配合國際文化節作為活動場地。

從我較清楚的記憶點之始,是因為一個古董市集才來到南門園區。當時對這裡的印象挺深刻,整個環境與周邊建築物像是在不同區域似的。園區內的廣場上排列著許多攤位,每個攤位中擺滿了不同類型的古董,配上周邊的舊建築,別有一番復古的氣息。小白宮的門口與後花園是最吸引我的地方。灰褐色的石牆與白色圓柱、內部天花板的木造橫樑、寬敞的空間和平滑的地面,在沒有市集的情況下,這裡總是讓人增添一抹平穩的心情。

後花園中有一個水池,許多家長會帶孩子在這裡嬉戲,看著池子中的魚,就足以讓小朋友們眼睛一亮。一旁的紅樓內也設有餐館,大片的玻璃落地窗與黃色燈光,配上紅磚牆面,是最佳的新舊風格組合了!

近期來到南門園區,正展示「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的特展,用繪畫作為動植物學研究很重要紀錄。透過畫家精細的描繪,將動植物最寫實的樣貌刻畫出來,方便研究者查看比對。為了研究而繪圖,因此成為一種藝術風格,亦屬設計,今天也能時常看到這樣的繪畫風格出現在不同地方。

藉由南門園區的環境,舉行帶有濃厚文化性質的活動和展覽,這種結合,就是我認為所有臺北歷史景點中,最美、最獨特,值得被看到的一面了!

大門旁的標示。

大門旁的標示。

紅樓外側的牆面。

紅樓外側的牆面。

從園區裡的角度望向紅樓。

從園區裡的角度望向紅樓。

小白宮的門口。

小白宮的門口。

小白宮的原柱一角和紅樓二樓的外牆。

小白宮的原柱一角和紅樓二樓的外牆。

後門外的走廊。

後門外的走廊。                                              .

小白宮內部。

小白宮內部。

博物館內部的牆面。

博物館內部的牆面。

南門工廠以前的樣貌。

南門工廠以前的樣貌。

解說版上有台灣博物館的舊照片。

解說版上有台灣博物館的舊照片。

牆上掛著鳥類的圖畫。

牆上掛著鳥類的圖畫。

展櫃內展示著關於植物的古書。

展櫃內展示著關於植物的古書。

牆上掛著手繪植物的圖樣。

牆上掛著手繪植物的圖樣。

展覽介紹繪者背景。

展覽介紹繪者背景。

植物繪畫圖覽。

植物繪畫圖覽。

繪圖的檯面。

繪圖的檯面。

展示區中的工作空間。

展示區中的工作空間。

紅樓的拱門走廊。

紅樓的拱門走廊。

經緯座標:25°01’59.7″N 121°30’57.5″E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