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典建築新貌37-撫臺街洋樓

攝影/文字:徐丹語
企劃製作: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陰雨綿綿的午後,連濕濕的道路上都可見房屋和行人的倒影。我撐著傘穿過北門,寬闊的道路和圓環,在霧濛濛的雨天裡,看起來挺浪漫的。這個畫面讓我不禁想起知名導演伍迪艾倫的最新作品《雨天紐約》。紐約場景的部分,幾乎都下著雨。鏡頭跟著撐著透明雨傘的男主角,在雨中走著,一路上經過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交談,偶爾進了室內又再回到街上,路上的人也不多。男主角認為雨天是特別浪漫的,步行於雨中的台北街頭,我彷彿也感受到了電影所呈現的城市步調。過了北門,我朝向延平南路,瞬間進入小街道,很快的,「撫臺街洋樓」就出現在面前了。

撫臺街洋樓

位於延平南路26號的「撫臺街洋樓」,又名「石頭厝」,建於1910年。這個洋樓結構,是目前台北城內僅存的日本時期獨棟洋式店鋪。至於撫臺街,則是清代的老街名,因為當時這條街通往台灣省最高行政中心布政使司以及主要官署。這棟洋樓左右並沒有和其他建築相連,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連棟式洋樓。整棟建築為木石混合構造,外觀帶有不同風格的元素,最大的特徵是立面上的陡斜屋頂、屋頂上突出的三個老虎窗型與石造拱廊柱。

收起傘後,我踏入騎樓,可以更明確地感看到,拱廊將洋樓與旁邊建築劃開來。一樓的常設展區中,詳細的介紹石頭厝的歷史。這裡原先是土木建築會社,由高石忠慥先生(原為大倉組土木事業主任)與弟弟金原豐藏先生一同開業。1945年後,撫臺街洋樓成了《人民導報》報社,但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不久,報社就沒有再營運了。接著從1948年至1950年,短期地作為天利水電行;1950年代,因周邊一場大火,波及到洋樓後方的兩層建築,造成損壞。隨後由警備總部接管,將洋樓規劃為軍法處宿舍,配給六戶居住。軍法處退休人士也曾在這裡開設中醫診所。

洋樓後方的空間與二樓為特展區,屋內可以清楚的看到木製建材。主建築與通往二樓的樓梯處,由一塊小小的戶外木地板所銜接,所以自然光會照射在一樓與二樓的走廊上,就算是雨天,視覺上還是明亮的。我沿著樓梯走到頂摟,離屋頂最近的位子,雨還細細地飄著。頓時覺得雨中的撫臺街洋樓看起來特別有生命力。

撫台街洋樓外觀

撫台街洋樓外觀

石柱上的標示

石柱上的標示

陡斜屋頂和老虎窗型的細節

陡斜屋頂和老虎窗型的細節

洋樓的入口

洋樓的入口

一樓走廊邊的舊式腳踏車裝飾

一樓走廊邊的舊式腳踏車裝飾

從木地板向上看,可以看到洋樓中間為木造

從木地板向上看,可以看到洋樓中間為木造

二樓的走廊

二樓的走廊

二樓的走廊將洋樓前後相連

二樓的走廊將洋樓前後相連

二樓特展空間外的的裝飾

二樓特展空間外的的裝飾

以台北車站的建設歷史為主題

以台北車站的建設歷史為主題

展桌擺設著一些老照片

展桌擺設著一些老照片

投影片中播放著台北街區的歷史影像

投影片中播放著台北街區的歷史影像

由二樓通往屋頂的階梯

由二樓通往屋頂的階梯

可以看見陡斜屋頂最近的位置

可以看見陡斜屋頂最近的位置

一樓左側的石牆外觀

一樓左側的石牆外觀

入口與拱廊

入口與拱廊

二樓側面與拱廊的樣貌

二樓側面與拱廊的樣貌

仰視著二樓窗戶的細節

仰視著二樓窗戶的細節

經緯座標:25°02’48.2″N 121°30’38.9″E


撫台街洋樓@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 高石組十年祝
    資料來源:台灣日日新報
    關鍵詞:高石忠慥、臺灣神社
    出版日期:(明治44) 1911-12-03

撫台街洋樓@台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

  • 新撫臺街
    資料來源:《台北寫眞帖》
    出版日期: (明治44) 1911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