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 基隆港都兩大著名詩人 – 顏雲年與許梓桑

在日治時期,基隆在日本人有計畫性的建構港務與鐵路交通建設之下,漁業、礦業及工業日漸蓬勃發展,成為日本與台灣的主要溝通的門戶。顏雲年即是在此歷史背景之下成為煤礦大亨。顏雲年跨足商界、政界及詩壇,是當時的基隆望族,建有「陋園」大型莊園,成為基隆詩社聚會之地。與顏雲年同年的許梓桑,長期服務基隆政界,同時鼓吹詩學,顏雲年與許梓桑兩人常常一同參與詩社活動,藉由他們兩人之間的互動故事,也可以一窺日人統治之下台灣仕紳們的日常活動。 閱讀全文

(3367)

民國初年的時尚icon

 

民國初年1911~1949年間的時尚icon:蝴蝶、唐瑛、阮玲玉等代表著當時最高的審美標準,她們的明星氣質、穿著打扮也有著強烈的示範意義。這些帶著摩登色彩的影星和名媛,便是引領時尚的先鋒、不折不扣的時尚偶像。偶像們的穿搭、配什麼髮型、用什麼化妝品,都是當時年輕人爭相模仿和學習的對象。

閱讀全文

(1710)

一百年前西方外國人眼中的『中秋節』~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三大節日是需要全家團聚、大大慶祝一番: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而每一個節日都有其傳說與故事流傳至今,不間斷的在每一個世代間口耳相傳。緊接著就要來到的中秋節,其傳統慶祝方式與節日美食似乎隨著時代演變,從吃柚子、月餅,大夥吆喝一起在院子裡納涼、聊天,改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景色。這樣的風光轉變,不變的是家人相聚的歡樂與傳統信仰中敬重萬物的精神。然而,在一百年前外國人的眼中,中秋節是怎樣一個傳統節日呢?讓我們來透過PQ Chinese Historical Newspaper來一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文化吧~

閱讀全文

(1418)

聆聽學術巨人的學思之路 – 知識創造能力 高等教育卓越化訪談 (序)

 

   教育部於2013年12月發佈「人才培育白皮書」,以「轉型與突破」為主題,闡明教育是國家長期發展的根基。台灣有豐沛的腦力資源,但也面臨學生出國比率減少,海外人才斷層、學用存在落差、失業率偏高等諸多問題。依據白皮書資料,2013年大學院校共計148所,在學人數125萬,其中碩士生18.3萬,博士生3.3萬,每年畢業碩士達6萬人,博士接近4,000人。而15年後,亦即2028年,因少子女化問題(生育率降低因素),大學的總學生來源將比2013年少一半。如果這期間不能提高教學之生產力至現今大學生1.5倍,則台灣整體國力將下降,反之若15年後高教畢業生的總生產力甚至應為現在畢業生的2倍以上,台灣才能持續發展 (註1)。這些警訊與目標,需要有後續多面向的行動方案才能落實。

閱讀全文

(777)

聆聽學術巨人的學思之路 (1) – 長庚大學施信如教授專訪

傾心生化科學 專研新興病毒研究
致力醫學教育 探索生技新知領域

 

施信如教授目前任教於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及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並擔任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及長庚綜合醫院病毒檢驗中心主任,主要致力於新興病毒與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施教授有多項專利與著作,指導論文多次獲獎,榮獲國科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2015年更獲得HFSP RESEARCH GRANT AWARD的三年研發獎金。另外,施教授是這次「DDC訪談計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第一位邀請受訪教授,我們將透過專訪,請教老師前往美國攻讀博士的原因、克服資格考、研究平台與撰寫論文的困難、最後決定回台任教,從事教學與研究這一路走來的學思歷程。優雅而熱誠的老師也分享對目前生技產業發展的看法,以及如何透過身心活動來紓解壓力、培養專注與創意。

閱讀全文

(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