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sion I - 機器時代——十九世紀下半歐洲商人對中國機器市場的想像
侯嘉星助理教授 |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侯教授1982年生於台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主題為近代中國經濟史、環境史,以及歷史GIS等,代表著作有《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造林事業:以華北平原為個案研究》(2011)、《機器業與江南農村:近代中國的農工業轉換(1920-1950)》(2019),以及學術論文十餘篇。
演講簡介
十九世紀下半歐洲已進入工業革命,並以新帝國主義的形式,向全世界推行這套新的政治經濟秩序,東亞國家亦深深捲入其中。工業革命以降的生產秩序,最具代表性者,即是以機器替代人力的新式工廠,成為主要生產單位。歐洲商人向東亞進行殖民時,也引進這些機器設備。本次演講利用當時西方報紙、雜誌等資料,觀察歐洲商人對中國市場的認識,特別是他們推銷機器、解決銷售困難,以及對中國機器市場前景的想像,從而讓我們理解十九世紀下半的變局,如何影響東西雙方。
Session II - 近代西方傳教士對中國及東亞的觀察與描繪
潘鳳娟教授 |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潘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文化交流、國際漢學、經典翻譯、基督教與中國、宗教對話。
演講簡介
本場演講主要透過17-19世紀西方傳教士在歐洲出版的三部以中國為標題的著作,來介紹他們對東方的描繪、觀察他們所建構的東方知識,並進一步反思這些描繪,包括圖與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形變與質變。
Session III - 鏡頭前的歷史影像和鏡頭後的歷史思維——以紀錄片Socialism on Film 為討論對象
周樑楷教授 |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周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長領域為西洋史學史、英國史、影視史學、歷史教育。
演講簡介
以Socialism on Film 之中北越政權製作的有關越戰紀錄片為實例,說明怎樣閱聴紀錄片,以及辨別歷史圖像的真相。
首先,說明怎麽認知「鏡頭前的歷史圖像」。這工作屬於閱聴任何歷史文本的第一個層次。其次,區分「鏡頭後的歷史思維」可以有哪些類別。這屬於第二個層次的閱聴能力。最後,針對第一個層次中「無意地拍製的歷史圖像」,強調「真相藏在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