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十九世紀帝國、殖民與女性文學

日期:2021年09月27日(一) 時間:14:00-16:00

主持 : 馮品佳教授

座談講者:陳音頤教授、陳重仁教授、何泰鈞助理教授、李翠玉教授 |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 主辦,政治大學英文系、ProQuest、漢珍數位圖書 協辦


馮品佳教授 | 陽明交通大學外文系

馮教授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外文系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合聘研究員,以及交通大學亞裔美國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獲得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計畫;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外文系系主任、美國哈佛大學Fulbright訪問學者,多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研究領域包括英美小說,女性作家,離散文學與文化研究,少數族裔論述以及電影研究,發表諸多期刊論文、專書及譯作,具有深厚的學識及豐富的經歷。


Session I - 醜女才開車?十九世紀末的女性駕駛先驅

陳音頤教授 | 政治大學英文系

陳教授是英國Sussex大學英國文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英文系特聘教授,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監事長。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世紀末英國文學與文化、都市現代化等議題,發表專書數本及國外AHCI期刊論文二十多篇,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9)。

演講簡介

女性和汽車似乎格格不入,十九世紀末發明的早期汽車,笨重又難以駕駛,抛錨更是常事,女性必須抵抗不善操作機器,不能獨自外出,不夠女人味,有損女性健康的種種壓力與偏見,才能一享機器加持的速度快感與行動自由,是十九世紀末女性突破的一大象徵。


Session II - 居家護理與家務指南的女性醫學寫實書寫

陳音頤教授 | 政治大學英文系

陳教授為臺灣師範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與醫學跨領域研究、文學與文化理論、當代英國小說、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專書著作《文學、帝國與醫學想像》(書林, 2013) 檢視醫學知識介入並規訓文學書寫與帝國文化的建構。近作Victorian Contagion: Risk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Victorian Literary Imagination (Routledge, 2019),討論維多利亞時期感染的醫學論述介入風險與社會控制的文化想像。

演講簡介

維多利亞時期特有的醫學寫實書寫風潮中,女性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只是因為女性在維多利亞文化中被視為家中天使的刻板印象,女性被視為具有提供安養護理以及打掃清潔的天職,必須承擔家中成員身體健康與身心平衡的重責大任,更因為書寫慣於鉅細彌遺描繪居家空間整齊清潔,也成為居家衛生論述的基調,承擔穩定提供帝國擴張所需健康整潔且富有生產力的人力資源。弔詭的是,透過書寫,女性作家貌似迎合主流衛生論述,看似在性別分工的角色中扮演服從無聲的被動角色,卻也透過書寫論述取得參與道德衛生書寫的位置,並從而重新詮釋並反轉女性被定位為照護安養者的意涵。


Session III - 募款詩人: 在十九世紀軍事危機中寫不值錢的詩 (The Poet as Fundraiser: Writing Catchpenny Verse in Nineteenth-Century Military Crises)

何泰鈞助理教授 | 中興大學外文系

何教授是英國約克大學英文系博士,現任中興大學外文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於維多利亞文學與文化、十九世紀英國戰爭詩,參與國內外研討會發表多篇研究文章。

演講簡介

在波爾戰爭爆發後,吉普林為即將離家到南非的英國一般士兵與後備軍人募款,撰寫《漫不經心的乞丐》“The Absent-Minded Beggar”,並首此發行於1899年10月31日《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短短十八天後,《每日郵報》報導此詩已募得一萬英鎊,並宣稱「全大英帝國似乎什麼都不做,只討論、歌唱、吃喝、睡覺以及做夢想著《漫不經心的乞丐》。」儘管吉普林的募款詩在軍事危機時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並募得前所未見的募款金額,但也受到當時評論家嚴重抨擊,認為他寫的根本不能稱為是詩,缺乏任何文學價值。
此演講探究募款詩在十九世紀軍事衝突中所引發的詩學辯論,追蹤英國詩人從滑鐵盧之役到南非戰爭如何透過詩的形式和參與戰爭報導,說服大眾為身分多樣的英國士兵捐款,並處理募款與戰爭間的矛盾衝突。此演講也將分享使用以下十九世紀資料庫的心得: The 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The British Periodicals, The Daily Mail Historical Archive, 1896-2016, The Punch Historical Archive, 1841-1992, 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1785-2019。


Session IV - 福馬林、時尚及她們「袍」製的動物園 (Fabricated Wildlife: Taxidermist Fashion in Victorian Era)

李翠玉教授 |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李教授是台灣大學外文系博士,現任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後殖民研究、亞美文學、當代英國小說、比較文學、翻譯。

演講簡介

動物標本剝製(taxidermy 拉丁字源指 皮膚的排列)以當代眼光看起來美麗卻殘忍的技藝,在維多利亞時期相當盛行,鳥獸經取下毛皮後防腐處理,去除內臟再填塞後製成標本,隨著貴族狩獵及全球科學界探勘的風行,成為上流人士炫耀展示的重要物件。此種風格也展現在中上階級女性的服飾及帽飾,一時之間,雀鳥、松鼠是常見的帽飾,狐狸、蛇也屢見不鮮。中產階級女性被認為適合在家中操作剝製技術,自製標本。
本次講座透過流行文化雜誌及文學文本再現之福馬林時尚風格,探討維多利亞蟲獸剝製蒐集及時尚文化所指涉之女性身體展現、自然荒野想像及政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