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泛談十八世紀的文學藝術與文化論

日期:2022年10月06日(四) 時間:14:00-16:00

講者:林明澤教授 | 成功大學外文系、李祁芳教授 | 中山大學外文系、陳岡伯助理教授 | 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邱剛彥副教授 | 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 | ProQuest

Session I - 鬼怪歸化錄:淺談吸血鬼如何潛移默化為英國的文化想像

林明澤教授 | 成功大學外文系

林教授現任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研究專長為英國文學、英文作文、莎士比亞、維多利亞時期文學。

演講簡介

每個文化圈都有自己的超自然信仰與想像,而且它們多半自成一格,彼此間不見得能夠類比轉借,也很難將緣起於異文化圈的鬼怪元素有意義地移殖到自身的文化體系後猶能存續發展,而吸血鬼(vampire)是少數「成功」的案例。在現今許多主要的文化圈當中,吸血鬼都現身其中,或還保持著源自西方的形象,或是與當地的鬼魅想像有所接合。而血族能夠吸咬四方,自然是隨著英(美)帝國文化兩個世紀以來強勢散播侵染而去(是的,有月亮照耀的地方,就有不列顛的領土或美利堅的藩屬,血醉的爵爺或仕女必游獵於其中)。然而,吸血鬼也非原生於英倫島上,而是從現今東(南)歐地區,往昔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帝國接壤處荒僻村落的墓地裡破土而出。他們在十八世紀如何高調但緩慢地向西遷徙並滲透,在當代文獻中可謂斑斑可考、有跡可尋。然而,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這短暫卻動盪的二、三十年間(也就是文化史上所謂「浪漫時期」的高峰),吸血鬼跨過英倫海峽,潛入英國社會大眾的意識中,成為英國新型態志異(Gothic)文學中的要角,這過程何以進行得如此迅速卻低調?有關這段文學史插曲,目前有限的記述都相當簡略,多半只是羅列這段期間幾位英國作家(如Robert Southey, John Stagg, John Polidori, Lord Byron)以及他們提及吸血鬼的幾部知名文本,但這些文本能夠被讀者大眾接受,表示他們對於這個異國移殖而來的鬼怪已有一定的了解,但這樣的背景知識又是從何而來?也許,透過搜尋當代的報紙、雜誌、期刊等出版品,了解吸血鬼一詞何時開始出現其中、在什麼樣的語境之中、有什麼指涉的意涵,可以從中摸索出一些端倪。


Session II - 蕩婦的詛咒」:英國十八世紀娼妓的文化形象與文學想像

陳岡伯助理教授 | 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

陳教授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專任助理教授,其研究主要聚焦於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文學,特別是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作品。目前已有數篇學術論文發表於《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Blake/An Illustrated Quarterly、Romantik: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Romanticisms等期刊。

演講簡介

在這次分享中,陳教授將從文化史與文學研究的角度,探討英國十八世紀社會中娼妓文化形象的演變;她們如何由原本源自十六世紀專門勾引男性墮落以滿足自身慾望的妖魔形象,逐漸變成受情勢所迫而從事賣淫的「落難女人」(fallen women),不但值得社會同情,而且應當受到拯救與教化。所以自十八世紀中葉起,英國各地皆廣為設立針對落難婦女的收容機構,例如1758年成立的抹大拉醫院(Magdalen Hospital)與蘭比斯庇護所(Lambeth Asylum)。透過嚴格的宗教教化與道德規訓,讓悔改自新的娼妓回歸社會與家庭,將自身生產力與勞動力重新導入對整體國家有益的渠道,成為大英帝國海外軍事行動與殖民擴張的支柱之一。藉由分析解讀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詩畫不但反映出娼妓形象自放蕩妖魔到落難女人的轉變,也深刻批判了收容機構慈善表面下的偽善和帝國打造(empire building)的意識形態,同時反思了娼妓救贖與教化過程中,十八世紀英國社會所塑造的理想母職形象。布雷克對於「蕩婦」的文學與藝術再現,代表了詩人對性慾目的化與功能化的強烈反對;對布雷克而言,性慾作為無關生產的心理探索與生命充盈(exuberance),乃是人性與詩學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Session III - 莎士比亞與他的同儕

李祁芳教授 | 中山大學外文系

李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研究專長為義大利與英國文藝復興研究,特別側重戲劇、文學與文化;莎劇與文藝復興戲劇之現代演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與倫敦環球劇院);史學方法研究。

演講簡介

本次演講將介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天才莎士比亞以及他在倫敦玫瑰劇院與環球劇院的戲劇界同事,討論他們戲劇創作風格、文類發展走向與用典特色、以及研究人員從事戲劇研究之挑戰。


Session IV - 在蘇格蘭高地上的自我保全:瓦爾特·司各特小說《羅布·羅伊》中的好客、敵意與反抗

邱剛彥副教授 | 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

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專長為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與文化,瓦爾特·司各特爵士的小說、帝國與後殖民理論是他所關注的主題,啓蒙時期的美學思想是近期所發展的研究方向。

演講簡介

這篇文章透過分析蘇格蘭高地主人對他們來自英格蘭的客人Osbaldistone的接待,來研究司各特小說《羅布·羅伊》。本文認為在《羅布·羅伊》中,主人和客人的關係絕不是簡單的和平接觸和交流;相反地,它往往更加複雜。從後殖民主義的角度來看,本文將注意力集中在Osbaldistone身上,因為他在界定文明社會和原始高地文化之間的權力關係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此外,本文將這部小說解讀為對於帝國旅行者的刻畫,以及對殖民話語的批判。通過對Osbaldistone的敘述,司各特展示了殖民化的帝國修辭的部署。然而,與此同時,司各特也揭示了入侵者在與當地人接觸時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