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2017-08-01
阿嬤時代的摩登建築
凌宗魁老師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擅長建築史及文資保存理論。此次演講場地「紀州庵」就和今日主題有密切關係。這棟房子在當年專門供應高級料理,生意興旺,也有一定佔地規模。戰後不久,大多地方都被徵用為官舍,或是轉型成一般民房。直至1990年代,當社會仍在討論是否該保存這些建築時卻發生一場大火,僅有少部分得以留存至今。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是此次演講的重點概念,例如位於現今南昌街上的配電站就是個相當顯著的案例。工業革命興起後,建築機能更趨多元,但形式上常採用傳統建築風格。配電站的外表相當類似教堂,裡頭功能則是具有現代化象徵意義的電力設施。這種例子在台北不算少見,現在的自來水博物館也是相當著名的案例。
至於日本人在台興建的宗教建築如寺院與神社,也相當貼切地展現現代需求與傳統文化如何融合在一起。日本曹洞宗在台灣的別院,內部建築結構採用當時最新穎的鋼筋混凝土,但外部依然保留了中國唐、宋時期的風格。除此之外,日本東、西本願寺在現今西門町一帶建造的別院,或是淨土宗在今忠孝東路蓋的知恩院都是如此。
文資保存的難題 然而,這些寺廟建築在戰後都無法順利保存。日本僧團離開後,多轉變成政府辦公處與民間住所。經過幾十年後,因為都市開發、文資保存意識不足等因素,相繼被拆除或發生大火,只有極少部分得以留存。曾經興盛一時的曹洞宗別院,就僅剩鐘樓繼續豎立在仁愛路附近。就其文資價值來看,這無疑是台灣史上的一大損失。
曹洞宗別院
神社是日本人在台北興建的另一種重要宗教建築,有著和寺廟相似的際遇。自從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有計畫性地將神道教和天皇崇拜連結在一起,所以台灣的神社具有相當濃厚的官方色彩,位於劍潭的台灣神社尤其如此,總督府時常以宣揚參拜儀式推廣殖民統治。台灣神社前方有座跨越基隆河的明治橋,當時作為表參道的一部分。明治橋的造型美麗獨特,在馬英九時期為解決水患而拆除,橋樑結構體依然保存,但就目前條件來看已無重建的可能性。至於台灣神社本身,則轉換為專門招待美軍的飯店設施,日後也因擴建而消失,原址變成今日大家熟悉的圓山飯店。
戰後的文資保存運動
1990年解嚴後,台灣的文資保存意識興起,因而得以更能夠正面評價日治建築的歷史價值。就如同當時全台有許多師生團體,接力守在赤十字社辦公室(當時的國民黨黨部),希望國民黨能夠將其保留下來。但很可惜的是,最後仍趁著眾人不注意時強勢拆除。
雖然社會氛圍逐漸轉變,但仍有很多建築仍在開發需求下漸漸消失,除了以上提到的案例外,教育相關建築如太平公學校、台北第二高女、台北第二中學等,也都在此狀態中相繼消失或失去原貌。
這場演講以大量圖畫、老照片與建築設計圖等,活潑地帶出了台灣建築史上的一段特別故事。這個過程當然有濃厚的日本殖民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建築本身也帶有著無法取代的價值與內涵。回顧這段歷史,絕對有許多值得後人借鏡與反思的地方。
演講實錄精彩影片,歡迎點擊!
漢珍電子商城
台灣味的歷史課
漢珍部落格
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總公司】電話:(02)2736-1058 傳真(02)2736-3001 【南部辦事處】電話:(06)302-5369 傳真(06)302-5427
此訊息由 josie@tts.tbmc.com.tw 傳送給 josie@tts.tbmc.com.tw 23 Camberland Road, London, W4 3UN 取消訂閱 | 管理訂閱 | 郵件轉寄 | 回報為垃圾郵件
2017/5/12【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教學分享會】報導
徵信新聞1950~1971 一份累積台灣經濟發展和藝文涵養的重要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