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建築系邱浩修教授

发布日期:2016-09-14


跨界思維    實踐創新

藝術、建築與科技的互動演藝

東海大學女生宿舍外的「漣漪磚牆」是邱浩修教授的得意作品,利用參數式設計微調每塊磚的角度,光線自然透入而蕩漾,磚紅漣漪在靜中勾勒出動態紋理,令人目不轉睛。邱教授留學哈佛,實務經驗也很豐富,曾在哈佛設計中心工作,碩博班分別專攻實體數位製造與虛擬互動環境,博士論文研究虛擬互動平台更是當時的創舉;回台教書後他致力於提倡電腦輔助設計,並提出「數位構築」,在此概念下,他的作品充滿實驗性與創新。這次就由邱浩修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從大學、到念哈佛、再回台教書的學思歷程。

 

大學時期埋下學術種子

邱浩修教授的學術研究方向其實早在大學時期就埋下種子。1991到1996年就讀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上教授多是畢業自國外知名大學,對老師的作品、學養心生嚮往的他,期許自己能追尋老師們的腳步,往學術界發展。這些人生導師中,大四教設計課的教授讓他最印象深刻,這位留美的老師教學活潑、思想開放,讓邱浩修教授更期待到國外留學後的蛻變,後來的日子也證明這趟出國不虛此行。

「大學時讀建築系很辛苦,國內的建築教育其實還不錯,大部分(畢業生)都可以申請到美國長春藤名校念研究所。」邱浩修教授驕傲地說。雖然也曾有無法下決心、懷疑自己的時候,但在拿下畢業展設計首獎的那刻,他知道自己絕對有能力跳出舒適圈。在大學畢業後,教授並沒有直接出國,而是先到產業實習二年,四處累積經驗,最後回到校園開始準備出國念書。他先回母校擔任助教,彈性的工作時間有益於一邊準備托福和攸關錄取與否的作品集,努力一年之後,邱浩修教授順利前往哈佛拓展新視野。

波士頓人文薈萃 建築的學習聖地

哈佛大學位處美國東北部,擁有悠久歷史與人文風情的波士頓,這裡聚集多達80幾座博物館,對學習建築的學生來說,波士頓像是座挖不盡的寶山。邱浩修教授說:「建築自古以來就是工程加上藝術,產生的美學新概念。」也因為幸運在此讀書,邱教授擴展了他對建築的想像與格局,念碩士、博士以及後續工作時,在哈佛大學的這一段求學經驗,總是能讓他保持開放的心態、走在領域的尖端。

與一般學術碩士不同,哈佛的建築設計碩士僅需一學年就可畢業,而邱浩修教授出國的這一年正巧搭上網際網路興起的2000年-千禧年。邱教授帶著嘗試的精神,選擇學習大學時完全沒碰過、但現在卻廣泛應用與討論的電腦輔助設計與數位化。邱教授非常感念在哈佛遇到優質的碩士班導師,以及同儕主動學習的氛圍,激勵他發揮「台灣囝仔」苦幹的特質,在老師執行產學合作案時,每每準時出席討論會議,還願意捲起袖子付諸實行,讓碩班老師對他刮目相看、十分激賞,一年畢業後,老師不忍讓他離開,還特別推薦他繼續攻讀博士。教授在訪談中,大力讚賞國外大學產學平行且密切的合作,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目標,其研究也可以獲得更多經費挹注。

有志探索開創數位協作平台

然而,邱浩修教授並沒有隨即接受這份大禮,而是給自己一個新挑戰,希望了解自己在專業領域中,實際著手實作的能力,透過哈佛大學碩班恩師的推薦,他前往哈佛大學設計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在該單位三年間,他參與許多產學合作案,並且延續碩班修電腦輔助設計的專業,主要執行有關虛擬實境、3D模擬的建案。現在回頭看,三年在哈佛設計中心的訓練,對往後邱教授的博士研究具有啟發性的意義。

二十一世紀初期,邱教授表示有幸參與IBM與哈佛大學的產學合作案,當時IBM正想從硬體製造商轉型成軟體服務商,計畫提供與IBM類似的大型跨國公司,更好的軟體服務平台來克服異地合作的不便;如此的想法,IBM希望能在大型建案之跨國合作的案例中,首先進行了解與嘗試。在很多的工作合作上,email等文字的使用,其實並不能達到有效溝通,邱教授表示當時認為遠距溝通一定不能缺少視覺化輔助,像是虛擬實境,或是即時共享圖像並可進行異地多方的討論,才是未來趨勢所在。經過本次的合作,2004年回到哈佛繼續攻頂博士後,這個靈感進一步擴展為虛擬協同式平台,更進一步成為他博士論文的題目,邱教授期待透過網路,提升跨國跨區的建築設計師的工作效率。此計畫獲得IBM與哈佛的支持,IBM的研究團隊其實已經在進行草創期的開發研究,遂與教授合作、提供程式設計方面的協助。

費心蒐集資訊 累積博論實力

僅管邱浩修教授的研究得到全球知名3D設計軟體企業Autodesk和軟硬體公司IBM的協助,在程式技術和原型製作上不需要擔心,但蒐集文獻卻曠日費時。邱教授為了研發數位協作平台,需要參考大量資訊學與社會行為學的文獻,但在一個資訊系統尚未整合的年代,要找到一篇相關度高的文獻,不像現在可以方便利用Google Scholar、線上資料庫或是圖書館探索式服務等,而是必須先從當時最熱門的搜尋引擎yahoo搜尋相關文獻,再透過網路上僅有的書目資料,跑至圖書館一本一本慢慢取得全文。除此之外,跨領域研究文獻更是一大挑戰,科技、程式等方面並非他的專長,為了要補足這方面知識,邱教授還特地到MIT修課、跨校借書彌補不足。他說,整個研究下來,蒐集資料就花了一半的時間。

在研究前期,邱教授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寫程式,分析email內容中的關鍵字和收發時間中隱藏的溝通要點,也花一部分時間在資料視覺化和判讀溝通模式上。他的指導教授提供自己四千多封跨國合作案的email通信記錄讓他作為案例,從眾多的信件中,邱浩修教授驚訝地發現,大部分的信件都在解釋誤解,拖延合作的效率和品質,這讓他的博士論文更能彰顯價值,論文發表後他陸續前往IBM的研究中心,以及數場國際會議中進行分享。邱教授說,他念的學位其實叫Doctor of design,三到四年可畢業,和PhD的體制不太一樣,Doctor介於純學術與實務之間,重視產出能與業界接軌,對於偏好動手實作的邱教授而言,這是再好不過的安排。

學成歸國力行 數位構築新領域

2006年回東海教書後,邱教授將他在美國學的電腦輔助設計與虛擬互動環境帶回台灣,只可惜台灣的建築系仍較傳統,未能讓他發揮博士論文研發虛擬合作平台的專業,故轉而著力於數位化建築。邱浩修教授希望可以透過數位化建築為建築界帶來新意象,如在工程方面,他投入研究參數式設計,教授說:「參數式設計是利用電腦程式,將data轉換成電腦3D圖像,再透過電腦輔助製造做出3D模型,過去做建築是憑直覺和經驗居多,模型都必須手做,但現在軟硬體整合,所有資料都可以轉換成建築語言。」

數位化建築,或稱數位構築,正在建築界掀起一波新革命,當代知名建築師Frank Gehry也利用參數式設計,設計出許多棟後現代主義與結構主義風格的作品,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慧大樓,Gehry將建築變成恣意扭曲的雕塑,打破傳統建築端正的印象。教授在東海大學女宿前設計的「漣漪磚牆」同樣使用參數式設計,結合虛實共構、3D模擬的新科技,讓這座以紅磚建築著名的校園添上一股新風采。這些都還是數位構築的一隅,透過電腦輔助設計,任何怪誕詭譎的創意都可能實現。

互動發想 培養論辯與實踐新世代

邱浩修教授回母校教書迄今有十年的光景,指導過很多學生寫論文,他分享到,東海建築不採傳統研究室制度,老師讓學生自由發想論文題目,學生不需依老師的專長而被限制方向。邱教授也從留學的經驗中取經,希望可以藉由產學合作,讓學生有機會應用知識、與實務接軌。教授認為建築系的訓練著重在學生的思考邏輯,以及動手做的實務能力,故教學上常採用師生對談、辯論的方式進行,建築系稱為「拼圖」,意指學生提出思辯的過程中,慢慢拼出知識網域的全貌,更重要的是不能光說不練,好的建築師必須捲起袖子嘗試不同材質、驗證自己的構想是否可行,不管未來這些學生是否待在建築界,至少這是出社會工作的基本精神。

邱教授說:「建築最有趣的是在限制裡找到答案,建築是一個整合的產業,要顧及功能、技術、美學,所以好的建築師其實是通才。」建築界中的技術和趨勢瞬息萬變,尤其邱教授研究的數位構築,跨足千變萬化的科技領域,所以時常是學生反過頭來「教」老師最新的軟體和技術,而老師扮演研究方向的指引者和資源的引介者,放手讓學生獨立從資源中挖掘寶藏、放膽創新。

學會整合資源 自學創新方是人才

或許是受留美影響,邱教授不斷尋找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方式,他將

近年來興起的「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融入教學。創客運動的宗旨是鼓勵人人將自己的設計、構想、創意,具體化實作,過程中創客可以訓練靈活思考。教授邀請校外的創客社群進入教室,當學生和一群有相同目標、熱情充沛的人互動討論,他們會更熱愛學習,創意也會源源不絕。教授說:「未來的機會在於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知識,而非別人交給你的東西。」面對現今資源豐富的社會,「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做事方式絕對不是聰明的選擇,學會利用資源,到處請益、蒐集好想法的人才能創造未來。

現今是知識共享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想法碰撞形成創新。邱教授認為台灣不缺乏人才,而是缺少訓練學生將好人才、好想法連結的教育,僅管台灣與國外仍有十年的知識落差,但教授仍保持樂觀,因為他看見許多年輕人正積極學習新語言、新技術,也樂見創客運動在台灣形成一股新力量,只要有想學習的心,網路上的開放資源不虞匱乏,學成與否,端仰賴個人意願。

(本文根據2016.01.13 實際訪談,謝宜珊記錄整理,關雅茹校對,朱小瑄、羅志承核稿,邱浩修老師審稿)


邱浩修教授小檔案

學歷
2006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
2000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碩士
1998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教
1996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經歷
2014-   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
2014-   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2012    東海大學創藝媒體中心主任
2006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2003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資訊中心專案經理與媒體設計師
2001    美國腦像素媒體設計公司創意總監
1998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教
1997    左營海軍公共工程處建築設計師
1996    皓宇工程顧問公司都市設計師

榮耀
資訊公園(Info Park) – 漢城舊體育場改建都市數位公共空間設計, 2004 。
Wavatar – 次世代溝通物件, 2004台灣工業設計大賽競圖參賽作品。
Ticker Garden – 股市動態即時行情視覺化介面設計 (已取得美國臨時專利並商品化) , 2004。
位元空間 – 虛擬設計學院(The Bitscape – Virtual GSD), 2001。
Swisshouse – 瑞士駐波士頓領事館數位空間部分設計, 2000。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