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個階段為什麼是取名為萌芽呢?張老師說明這代表著2005年身為菜鳥導師第一次買《微笑台灣》特刊和《天下雜誌》當作班書的時期。但早期的資料其實不易保存,甚至絕版、找不到。張老師感嘆地說「還好有數位典藏」,因為在「天下雜誌群知識庫」的平台上,雜誌的年代可以一下子從2022年往前回溯至創刊的1981年。張老師分別點選1981年及2005年後,發現了一個強烈對比:1981年提及台灣人口暴增;而2005年卻變成討論少子化。除此之外,雜誌中的議題也能應用於地理課程,例如: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等。
接著是第二個階段—燦綠。張老師表示最瞭解的就是《微笑臺灣》了,便與同事開設了一個跨校選修課程《大城小事》,在課程中透過閱讀《天下雜誌》和《微笑台灣》,帶領學生一起校外走讀,埋下在地關懷的種子。而在地理課程中,會需要非常多的討論,張老師分享可以在酷課雲上來進行,例如:2019年因為香港反送中,張老師分享《天下雜誌》2019年7月3號第676期中的一篇文章「失敗的一國兩制 就是台灣的晴雨表」,讓學生先分享對香港的印象,再透過課程內容了解香港的影藝、地理位置、與中國之間的關係。課程結束後,卻發現學生的標題都是寫著「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張老師慢慢地引導學生到資料庫練習查找資料,使用資料庫的好處除了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之外,若撰寫小論文或專題報告時需要使用參考文獻,也會有提供引用的功能。
再來是第三個階段—繁盛。張老師將分享如何透過「天下雜誌群知識庫」學環境永續。在「天下雜誌群知識庫」裡會有不同的期別,師生可以輸入任何想搜尋的關鍵詞,如:「環境永續」,就可以搜尋出非常多的相關資料。張老師也推薦閱讀今年《天下雜誌》6月出版的第750期《永續台灣夢》;或在Google搜尋「永續台灣夢」,將會出現一個互動式故事圖網頁。若老師們要討論SDGs議題,詢問學生到了2050年將會面臨到什麼樣的狀況,在這期的文章內容裡都找得到答案,甚至也可以作為老師上課參考用的題材之一。
最後,張老師表示現在是個人化學習的世代,老師與學生也都是個人化學習,同時也是一個翻轉的機制,而「閱讀」將會是一個很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