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財金系 楊聲勇教授

日付:2016-03-03


嚴謹分析 務實驗證 熱情分析

站在時代浪濤上的財金領域學者

中興大學財金系榮譽特聘教授楊聲勇,擁有豐富的教學、學術研究與行政經歷,曾於暨南大學、中興大學、亞洲大學任教,更曾入選2008 年Cheers雜誌調查台灣EMBA十大名師之一(財務金融領域唯一入榜者)。教授充沛的活力與對於高教研發的熱情,讓他在擔任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EMBA執行長時,特別著手開辦中興大學EMBA企業領袖專班(以接班與傳承為主軸,規劃適合上市櫃企業、家族企業與中小企業企業主、高階經理人或接班人之管理教育),並放眼國際成為台灣最早開設兩岸境外EMBA學位的先鋒(上海兩岸台商EMBA專班,提供於對岸打拼的台商進修管道與平台),目前已招收五屆學員。楊聲勇教授豐富的學經歷多次榮獲國內獎項,例如富邦論文指導獎、全國管理碩士論文指導獎、中華民國管科會呂鳳章管理獎章等,也擔任過非常多TSSCI期刊與SSCI期刊的審查者、高教評鑑委員。在這次訪問中,很榮幸邀請到楊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在財金研究領域的學思歷程,以殷切期盼與多元角度分享對台灣高教資源、環境的觀察與想法。

UntitledUntitled2

 

 

 

 

 

學思歷程

楊聲勇教授大學就讀臺灣大學農經系,考量未來的出路,以及受到當時出國留學風氣盛行的影響,楊教授在步入大學時就訂立畢業後出國進修的目標,四年期間都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培養自己的英文能力,高分考過托福、GMAT。於1995年,楊教授順利得到全額獎學金,進入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商學院(Baruch College)專攻MBA財經碩士,並在該校遇到楊教授口中的恩師-Jack C. Francis教授,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Jack Francis是紐約市立大學的財金系教授,也是當時美國財金學術界能結合投資學與美國紐約華爾街實務領域之牛耳,教授因緣際會之下成為Francis教授的研究助理。當時Francis教授正撰寫適合理論與實務接軌的一本投資學教科書,並且相當倚賴身為研究助理的楊教授協助他利用電腦軟體來計算、校正書中的相關資料。這本教科書在出版後,立即成為美國財金領域的經典教課書,更因為這本教科書讓Francis教授對於楊老師的工作能力與專注負責態度十分激賞,之後便經常帶著他參加各種財金研討會。在某次研討會中,楊教授遇見他人生中第二位伯樂──美國Drexel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Thomas C. Chiang。Chiang教授對於楊老師的資訊分析能力十分讚許,並邀請他到費城念書。在Francis教授的認同之下,1996年楊老師便轉學到Drexel攻讀碩博士,並於2000年後回台教書。

老師將在美國遇到貴人提攜、順利求學的經歷,歸功於他積極、主動、外向的人格特質,他說,或許是因為對於被交付的工作能盡心盡力完成,也很樂意主動協助處理周遭朋友的問題,如此逐漸獲得大家的信任,身邊貴人也隨之累積。

美國大學與國內的差異

透過在紐約市大和Drexel大學唸書求學的經驗,教授指出美國大學較重視學生的發展潛能,例如博士生不一定要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文章才能畢業。因為他們認為學生有能力獨自設定研究題目、收集資料、完成分析、撰寫論文、通過資格考試和口試,就已經具備完成博士學位的基本條件,所以論文的內容深度和創意性才是美國教授最為重視的。而台灣的博士生則是要面對期刊發表的畢業門檻,累積自己的研究能量與學術口碑。這樣的認定標準在楊老師看來,並無好壞之分,只是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與看法。

在教學環境與行政制度上,美國大學比台灣來得自由。老師回憶當初轉學手續非常簡單,紐約市大還主動幫忙算出哪些學分到Drexel大學後可以抵銷。兩校分管註冊與畢業條件的行政人員更直接溝通並解決問題,令他深深感受到美國大學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視性,沒有刁難或複雜的表格,讓學生可以自由地依興趣念書。

如何選擇論文題目?ISSUE, ISSUE and ISSUE

楊教授談起當初選定博士論文題目的原因,表示Drexel大學的指導教授專攻國際金融投資與市場,再加上199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管制解除(financial deregulation),各國打開金融帳,讓資金流動更透明、順暢;當世界各國的商流、物流、金流開放後,就會影響單一國家匯率和投資機會的報酬與風險。因此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楊教授決定在這深具代表意義的時機點上,順應指導老師專長以及90年代經濟開放的潮流,深入研究金融市場的開放對全球市場的匯率、股價與債券價格之間的報酬與風險關係與國際市場間的連動性。

從博士生開始做研究到擔任教職至今,楊教授深厚的研究基礎讓他十分有感觸又不失風趣的告訴我們,做研究、選題材必須要注意:「投資房地產,有三個重點,那就是地點location, location, and location。選論文題目也有三個重點,那就是議題的攸關性issue, issue, and issue。」教授認為一個對社會、學界具有高度貢獻的議題,才有研究的價值。找到合適的議題之後,研究者還要記得在論文內容中,兼顧兩個顯著性──Economic Significance和Statistical Significance。Economic Significance指論文題目討論的議題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要大,尤其是目前社會或領域關注但沒人找到解決方案的問題;Statistical Significance則是指以研究者需用嚴謹的方法撰寫論文,證明論文中闡述的因果、邏輯關係而非來自隨機樣本經運算之後的巧合。

教授回想年輕時做研究比較講究Statistical Significance,重視研究方法的精準度,希望以嚴謹的方法找出尚未被發現的新現象。「這沒有什麼不好」他說,尤其是現在身為期刊論文評鑑委員的角色時,議題性和嚴謹度均是通過評鑑的基本門檻,但楊教授現在更重視論文能對於社會與研究領域帶來的貢獻程度。由於評審委員經常苦於需在有限的時間內審閱多篇文章,因此一篇論文議題重要性高但研究不嚴謹,他認為可給予研究方法的意見讓投稿人修改後再做二次評審,若是選擇較常見的普遍性主題且研究也不甚嚴謹,很可能會被直接拒絕。

撰寫博士論文的挑戰

一篇論文的生成,平均需要研究者閱讀超過上百篇的文獻。楊教授很重視文獻回顧的階段,他認為,透過研讀文獻,研究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行,所面臨最大的困難應是如何替文獻加值、有系統的整理消化。楊教授將每篇文獻譬喻為一個「點」,越有經驗和功力的研究者,可以將各個點串連成「線」,再更高層次將線聚合成「面」,使文獻變成有層次的知識,才能將文獻回顧意義發揮到極致。

另一個研究挑戰與金融領域的特性有關。楊教授說:「金融學是現實的領域,與經濟學不太一樣。」經濟領域學者以提出模型闡釋經濟生態的變動,而財務金融必須要用市場實際的資料檢驗研究者提出的模型,接受市場的檢驗;若與原設定研究結果不符,不可能調整市場資料,而是需要調整模型。楊教授當初的博士論文便是以嚴謹的實證研究方法,不斷利用市場實際資料檢測自己提出的理論模型。當市場資料與研究的預期矛盾時,就必須透過資料分群的穩健性測試,試圖理出差異的原因,並從自己對文獻和資料的了解找出可以接受的具邏輯說法,這部分的分析與結論也是決定論文品質的一大關鍵。

電子資料庫讓檢索更有效率

金融領域的研究需要大量市場與企業資料,故該領域的研究者非常仰賴資料庫。但早年楊教授在美國念書時,綜合型數據資料庫並不普及,一份研究光是文獻蒐集就要花上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楊教授以早期做併購案研究為例,分析併購案需要的資料包括併購的條件、時間、成交金額、主併公司和被併公司的財報。蒐集文獻時,首先要利用學校圖書館的新聞館藏:「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但當時資料均尚未數位化,必須根據館藏資料庫中找到的書目資料,再從圖書館的微縮膠片(microfilms)找該報紙版面的圖片檔,最後才能看到公司資料和交易。若要找公司的財報和股價,與現在使用資料庫相比真的非常麻煩。

在Drexel大學的日子,楊教授認為自己對研究資源的選項還不是十分清楚,多是倚賴學校圖書館的資源。回國後電子資料庫開始普及,雖然研究流程並沒有產生變化,但資料蒐集的效率性、便捷性與準確度大幅提升。若是現在需進行一項併購案研究,透過SDC Platinum檢索功能,可一站式滿足財報、併購案、條件、交易時間等資訊需求。另外,更可利用公司代碼很快地在CRSP和Compustat檢索到精確的財報和股價。檢索方式的革新讓研究者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主題分析和思考,教授更認為:「資料有多細,決定論文可以做得有多深」,以往資料量不足,研究多趨向宏觀,而現在資料量完備,微觀研究也可以達成。

因材施教、學生互補學習

身兼碩士和博士班指導老師,同時也帶EMBA在職專班,對這三種學生,教授各有不同的定位和要求,例如對研究生最嚴格。因為現代資訊流動越來越快速,議題不斷冒出消逝,要懂得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時代的浪濤上,研究新事物。而EMBA學生以就業為目標,教授建議從作論文找到未來要投入的行業,讓學生對產業與理論的發展更了解、更會利用資料進行產業分析。因為大多數的EMBA學生有實務經驗,教授期待學生以實務經驗結合學術理論,作與實務接軌的研究。

楊教授也善於結合三種學生的長處,互補彼此的不足。在固定時間他會集合碩士、博士及EMBA學生一起探討,討論研究進程。教授說,碩士班學生收集資料能力強,但對於內容、選主題比較缺少方向,而EMBA學生了解市場缺口,能快速找到研究主題,但不擅長使用資料庫,藉共同討論的機會,雙方可互助。博士生受最嚴格的學術訓練,與EMBA學生交流時可以彌補實務的經驗並與市場接軌。

台灣的大學要懂得使用策略合作

走訪國內外大學,楊教授見識過許多不同研究型大學提供的資源,總言而論,教授認為「提供任何老師和學生做研究想要的資源」是最重要的,因此台灣的大學應該要能懂得利用策略。以Drexel大學為例,校方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和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合作,兩校學生除可跨校修課,研究資源也能互通。所以教授在求學做研究時,從不覺得有資源匱乏的窘境。

而香港和新加坡兩地大學與國際接軌密切,圖書館提供許多國外財金研究上必需的資料庫,這一點就拉開他們與其他學校在研究效率與效能的差距。教授建議台灣的大學必須要思考策略,使校內資源跟上國際趨勢,像是透過合作讓資料庫跨校共享,或是與國外學校合作爭取讓國內教授出國研究的機會。

(本文根據2015.12.02 實際訪談,謝宜珊記錄整理,關雅茹校對,朱小瑄、羅志承核稿,楊聲勇老師審稿)


楊聲勇教授小檔案

學歷
美國Drexel University財務管理學系博士 (1996/08 ~ 2000/07)
美國Drexel University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1996/08 ~ 1999/07)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Baruch College財務與經濟學系研究員 (1995/08 ~ 1996/07)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學士 (1988/08 ~ 1992/07)

經歷
台灣財務工程學會秘書處秘書長 (2015/08 至今)
中興大學財金系榮譽特聘教授 (2015/07 至今)
亞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2014/08 至 2015/07)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兼任教授 (2007/02 至 2014/07)
暨南國際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講師/助理教授 (1999/08 至 2002/07)

獲獎殊榮
管理科學會呂鳳章管理獎章
中興大學傑出青年教師獎
中興大學企業績優輔導獎
富邦論文指導獎
全國管理碩士論文指導獎等
快樂經理人雜誌Cheers票選為台灣EMBA十大名師(財務金融領域)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