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 時尚業聖經 用流行說故事

wwd

作者:Janet Ozzard

 

Women’s Wear Daily(以下簡稱WWD)喊出的口號是服飾業的日報,但在流行產業,它被視為是該行業的聖經。這份刊物不只是單一產業的專業出版品,它融合了商業與金融報導、社會議題和一針見血的時尚評論,WWD 被認為是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文化聲音。

 

20世紀初時尚業起飛 WWD草創

Women’s Wear 最早是在1910年5月21日,以Daily Trade Record 副刊的形式出版,報導當時蓬勃發展的紡織品進口,及成衣製造產業的動態。Daily Trade Record 以及Women’s Wear都是由費爾柴德出版公司(Fairchild Publications)發行,這個公司是由艾德蒙韋德費爾柴德(Edmund Wade Fairchild, 簡稱E.W. Fairchild )和路易斯 E. 費爾柴德(Louis E. Fairchild)兄弟所創立。然而隨著百貨公司興起,女性時尚發展成一種行業,費爾柴德兄弟也察覺到Women’s Wear可以從副刊,升級為獨立的刊物。在最早版本的一篇社論中就寫道:「大概沒有其他人類的努力像女性衣著一樣,變動如此之大。Women’s Wear在1910年7月15成為每天發行的日報,只有星期天不出版,售價是15美分。

 

隔年,E.W. 費爾柴德成立了巴黎分社,因為巴黎幾乎主宰了流行趨勢,記者從當地傳回關於法國流行的報導,像是長窄裙,或是保羅波烈1913年的燈籠褲(Turkish trousers)。1912年,報社的巴黎特派員艾迪絲羅森邦姆(Edith L. Rosenbaum) 剛好搭上鐵達尼號的處女航,她幸運獲救,並且提供Women’s Wear 船難的第一手報導,特別指出哪些有名的零售商在船上,像是Abraham & Straus百貨的創辦人伊西多史特勞斯(Isidor Straus)和妻子一起罹難,還有生還者在救生艇上穿著什麼,像是名設計師達夫高頓夫人(Lady Duff-Gordon)穿著非常迷人的薰衣草色浴袍逃命。

 

這家報社位在百老匯822號,由3台自動鑄造排字機印出所有報刊。1927年費爾柴德將報紙名加入了Daily。雖然該報內容包含了國際事件、上流社會新聞、好萊塢電影等內容,但都與時尚產業息息相關。報導的內容都聚焦在商業面向,而非人物。WWD迎合讀者喜好,大量報導法國設計師,像是迪奧(Christian Dior)、巴倫西亞加(Cristobal Balenciaga)和香奈兒(Coco Chanel),而忽略了本國有才華的設計師。它是第一份也最重要的專業報刊,讀者群雖然小,但都是忠實又有影響力的讀者。

 

變革的60年代 WWD轉型

1948年第二代接手,路易斯 E. 費爾柴德將社長職位傳給他的侄兒路易斯W.(Louis W.)。一直到1960年,路易斯W.的兒子約翰費爾柴德( John B. Fairchild),改造巴黎分社,他出身普林斯頓大學,非常有自信又具領導能力,他使WWD擺脫原先小眾的專業報刊,而成為言論犀利的文化紀錄者。當時剛成為WWD市場編輯的時尚記者艾塔佛洛伊奧(Etta Froio)回憶道:「感覺好像龍捲風掃過東12街7號,幾星期的時間,我們所熟悉死氣沉沉無聊的報紙不見了,創造出全新的風格和定位。」

 

wwd1

約翰費爾柴德在巴黎時,決定關於流行最有趣的事不只是衣服,設計和穿的人也很有趣。他開始在巴黎建立WWD的新風格,他和香奈兒、迪奧、聖羅蘭、貝爾傑、皮爾卡登等名設計師成為朋友。回到紐約之後,他將視野擴張到整個產業,在約翰費爾柴德之前,WWD多多少少有些忽視社會,除非和流行產業有關。如今這份報紙開始刊登名流的照片和性感年輕明星的訪問,像是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珍芳達(Jane Fonda)、費唐娜薇(Faye Dunaway)。甚至是反文化的藝術家、搖滾巨星和非主流的趨勢,像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無胸罩運動和牛仔褲的流行,很少出現在主流媒體的文化現象都被探討和報導。

 

wwd2約翰費爾柴德和WWD有助於將全世界的注意力轉移到美國設計師的身上,讓他們設計的衣服和個人風格受到前所未有的注目。從賀斯東(Halston)、派瑞艾力斯(Perry Ellis)、奧斯卡・德拉倫塔(Oscar de la Renta)、卡文克萊(Calvin Klein)等美國設計師,他大量報導他們的作品和社交生活。2001年約翰費爾柴德接受WWD90周年專訪時表示:「我們對企業高層的人格特質感到著迷,我們一直在尋找讓世界轉動的人,就應該這麼做。其他所有的報導都只是不斷描述服飾,沒什麼比這更無聊的。這種對流行的新詮釋也在該報1972年創刊的W雜誌中出現,內容結合了最新流行的報導,以及名人訪問,社會事件的報導等等。

 

提到現代女性,費爾柴德非常著迷賈桂林甘迺迪歐納西斯(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派了攝影師守候在她經常用餐的餐廳。他也常追蹤年輕名流,像是天鵝女郎貝比佩利(Babe Paley)、史林姆濟斯(Slim Keith)、社交名媛CZ Guest。他也讓編輯群針對新推出的服飾系列,寫非常辛辣的評論,有時候會激怒設計師,甚至造成抵制,但從來沒超過一季,而讀者的反應都相當熱烈。WWD針對這個興盛的世代創造了許多流行詞彙,像是BPs代表美麗的人們、新潮社會(Nouvelle Society)、社會旋風(Social Cyclones)、保鑣(Walkers) ,70年代短到不行的熱褲(HotPants)。WWD的影響力到一個地步,它的評論可以造就一種趨勢或一位設計師。費爾柴德在1970年9月14日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稱他為”迷地裙背後的推手”。

 

WWD毒舌評設計師時尚界又愛又恨

WWD常引用設計師對其他人的評論,像聖羅蘭在迪奧的處女作,被評為像布里歐麵包上的一條牙膏,最有名的一個例子是WWD和設計師杰佛里比尼(Geoffrey Beene)延續好幾年交惡。在約翰費爾柴德的帶領下,WWD增加了戲院、餐廳和電影評論,還有與名人的長篇專訪,像是楚門·柯波帝(Truman Capote)、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拳王阿里(Muhammad Ali)等,甚至還有白宮的社交活動。WWD對華府的報導,甚至引起季辛吉抗議,對於他的社交生活給予太多關注。WWD不但變成百貨和商業領袖必讀的刊物,也對名流、公關和經紀人、甚至政治人物都很重要。

 

wwd3

80年代消費時代再起和WWD關於流行和社會的豐富報導完美結合。WWD給了雷根總統很多舞台。時裝又回來了,克里斯汀拉克魯瓦(Christian Lacroix)的泡泡洋裝,還有劉海吹很高的髮型,還有新一代穿著高檔流行服飾的名人。設計師卡洛琳羅罕(CarolyneRoehm)嫁給了富豪亨利克拉維斯(Henry Kravis) ,她就以設計師和名流的身分,出現在WWD中。90年代後期的經濟不景氣伴隨網路公司泡沫化,如同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很久的派對後,清晨的宿醉。WWD開始充滿了流行產業破產、重組的報導,以及生產轉移到亞洲和開發中國家。但這份刊物仍然是業界必讀。

 

WWD 媒體人孕育園地

1968年,費爾柴德出版社已經發展成發行鞋類、家具甚至電子產品等多元化專業刊物的公司,而該家族決定賣給Capital Cities Broadcasting傳播公司,而成為股票上市媒體王國的一部分。1986年,WWD編輯群淘汰了打字機,而進入電腦時代。1991年,費爾柴德出版社搬離了過時的格林威治總部,而搬到帝國大廈對面的現代化辦公室。約翰費爾柴德在1997年退休,時年70歲,並且任命派屈克麥卡錫(Patrick McCarthy)繼承他的職位,擔任出版社主席和編輯總監。經過一連串的媒體併購,費爾柴德出版社在80和90年代換過好幾個母公司,1999年被先進出版集團(Advanced Publications Inc.)收購,該集團為紐豪斯(Newhouse)家族所擁有。

WWD仍然是流行產業界最具影響力的刊物之一。它猶如時尚記者的預備學校。它的『校友』很多都成了美國消費性雜誌的翹楚,像是旅遊者雜誌(Condé Nast Traveller)和時代雜誌(Time)等。當然大部分都集中於流行雜誌,像是紐約時報的舞台劇評班布萊特利(Ben Brantley)、柏納汀莫瑞斯(Bernadine Morris)都曾在WWD任職,CNN前記者Elsa Klensch,Vogue特約編輯André Leon Talley,攝影師比爾·坎寧安(Bill Cunningham),前法國版Vogue編輯Joan Juliet Buck,甚至連卡文克萊(Calvin Klein)在1961年都曾經當過送稿生。

 

 

原文出處

 

歡迎申請ProQuest WWD Archive資料庫試用

 

(1025)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