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 基隆港都兩大著名詩人 – 顏雲年與許梓桑

在日治時期,基隆在日本人有計畫性的建構港務與鐵路交通建設之下,漁業、礦業及工業日漸蓬勃發展,成為日本與台灣的主要溝通的門戶。顏雲年即是在此歷史背景之下成為煤礦大亨。顏雲年跨足商界、政界及詩壇,是當時的基隆望族,建有「陋園」大型莊園,成為基隆詩社聚會之地。與顏雲年同年的許梓桑,長期服務基隆政界,同時鼓吹詩學,顏雲年與許梓桑兩人常常一同參與詩社活動,藉由他們兩人之間的互動故事,也可以一窺日人統治之下台灣仕紳們的日常活動。

1

昭和六年 – 基隆火車站(照片來源:漢珍百年寫真資料庫)

2

顏家陋園全景(照片來源:漢珍百年寫真資料庫)

3

顏雲年(照片來源:漢珍臺灣人物誌資料庫)

4

許梓桑(照片來源:漢珍臺灣人物誌資料庫)

 

 

 

 

 

 

 

 

 

 

 

 

 

 

 

 

 

 

 

 

 

 

 

 

 

 

顏雲年與許梓桑同是日治時期第一大詩社 – 瀛社的詩友,基隆詩社在日治時期蓬勃發展,顏雲年與許梓桑堪稱當時的幕後推手,以「網珊吟社」為例,即是在兩人的援助之下順利推動社務。1910年瀛社的例會曾在許梓桑新居舉行,為慶賀許梓桑新居落成,顏雲年曾題詩祝賀:

樂居親自築新巢。靄靄詳雲四面包。排聞靑山峰突兀。對門碧海浪平凹。
域中堂宇斯為範。天下英豪此締交。達運且同朝日爛。維流厥美達瓜苞。

30

珊瑚吟社沿革 (資料來源:漢珍全臺詩博覽資料庫)

 

 

 

 

 

 

 

 

 

當天的例會即以基隆港口的船隻、燈塔與海浪構築出來的景象為詩題,顏雲年當席拔得頭籌,即席演說,奪得滿堂喝。在眾人輪番上陣談興完畢,例會尚未結束,還有戶外活動要進行,一行人搭船前去東北角海岸,在海水浴場觀浪戲水,早先離席者可以搭小火車離開先回家,續攤精彩的還在後面,顏雲年與許梓桑還與當晚留宿的詩友,設宴舉會暢談。比對現代人的聚會,日治時期的瀛社例會活動,動靜兼備不遑多讓。

除了例會之外,瀛社會員也相約同去遊山鉢吟。此次,詩友從台北來到基隆,顏雲年到場迎接,迎接到同行朋友之後,到許梓桑家中稍作休息,即往月眉山出發,經過曲曲折折的山路終於來到寺廟前,由方丈親身接待。到達這趟戶外之旅的目的地之後,瀛社詩友齊聚一堂,接下來的節目是吟詩大會,顏雲年作出詩題:「遊月眉山靈泉寺賦贈善慧上人」

山高寺遠白雲深。暮鼓晨鐘響樹林。十里靈泉開法界。一灣明月照禪心。
孤雲片石供淸賞。擊鉢敲詩費苦吟。到此俗塵全不染。閒來無事喜相尋。

時進至下午五點鐘,結束一天的行程,愉快賦歸。

兩人在當時參與許多前衛思想活動,斷髮即是其一,身為當時台灣社會仕紳階層的他們,率先領導斷髮風氣的進行。在日治時期初期,辮髮仍是當時的社會風俗,雖然日本統治當局視辮髮為陋俗,但是風俗習慣改變不易,透過教育與報章雜誌的觀念推廣,漸漸有早識人士率先自行斷髮,如在1911年「臺北斷髮不改裝會」便正式成立,倡導剪去辮髮仍著唐裝的風俗改良活動。在這股斷髮風潮的推波助瀾之下,許梓桑與顏雲年也參與了此項社會革新運動,他們與志同道合者約二十人,召集起來,邀請當時基隆的友好官紳臨場見證,斷髮儀式選定良辰吉日在學校講堂進行,外場高豎國旗施放煙火,兼以樂隊奏樂,聲勢浩大,臺北斷髮不改裝會也參與此儀式,會長黃玉階發表致詞:「辮髮為清朝留下來的風俗,現在國際間的人士看到的都是斷髮裝扮,可以顯見斷髮是進入文明現代的一環。」,現場參與嘉賓約有二百人,待斷髮儀式結束,現場歡聲雷動,拍手祝賀。

顏雲年過世時得年四十九歲,同為詩社好友的許梓桑曾撰寫祭文紀念他:嗚呼先生,在天為福曜,為財宿、為文星;在人為富豪,為巨紳,為議員、為詩人,光照三臺,名高百社….。身為基隆詩社的兩大推手之一,許梓桑以自己的家鄉為題,留下了著名的詩作:「基隆八景」,於漢珍公司出版的【全臺詩博覽資料庫】收錄完整詩文:

基隆八景 雞山聚雨
鷄山屹立冠群峰。風雨瀟瀟聚幾重。
極目微茫迷鳥道。高低雲樹匝陰濃。
基隆八景 獅嶺匝雲
指顧獅峰曙色分。朝朝嶺上匝浮雲。
山容隱約誰能辨。絕巘高巖盡綺紋
基隆八景 魴頂瀑布
雙龍飛瀑落巖中。入耳泉聲玉韻通。
任爾狂風吹不斷。銀河遠上瀉天空。
基隆八景 鱟嶼凝煙
雌雄鱟嶼海西東。毓秀鍾靈氣象同。
樹色迷茫疑欲雨。憑欄一望碧煙籠。
基隆八景 仙洞聽濤
空留石洞隱仙蹤。髣髴桃源一樣同。
海國波濤長擾夢。聲聲入耳聽玲瓏。
基隆八景 社藔曉日
旭日東升彩鳳鳴。雲霞散漫曉風生。
天開曙色瞳朧映。水國淸光入畵明。
基隆八景 海門澄淸
門開八尺自天成。萬古長流一色淸。
好是晚來霞爛漫。魚穿雲錦漾分明。
基隆八景 杙峰聳翠
萬水星羅繞杙峰。杙峰不與衆山同。
孤高千仭凌霄漢。一望蒼茫鎮海東。

更多關於顏雲年與許梓桑的交誼事蹟與詩作,請至【全臺詩博覽資料庫】與【漢珍知識網:報紙篇 (台日新+漢日新) 】。

(329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