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2015年8月14日歷史性一刻來臨,美國駐古巴大使館在哈瓦那重新開館,距離1961年大使館的冷戰高峰時期關閉,已經相隔54年,美國海岸到古巴的距離,不到150公里,比台北到台中還要近,而這兩個原本最南轅北轍的鄰居從交惡到願意恢復外交關係,我們可以透過DNSA資料庫,梳理卡斯楚政府上台後,美國政府決策過程,而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 則能夠幫助我們分析美國歐巴馬總統致力調整拉丁美洲外交關係的背景。
透過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DNSA) 回顧決策關鍵
1. 關鍵字檢索
進入ProQuest新平台DNSA資料庫,進階檢索介面,以最直覺式的關鍵字”Cuba”,搭配限定查詢的年代,以及關於古巴飛彈危機的三個資料庫,進行檢索。 (如下圖螢光色所示)
檢索結果除了按照文件時間排序外,也列出機密等級,以及收錄的資料庫名稱等。 (如下圖螢光色所示)
2. 貼心功能—「預覽」
透過右方預覽功能,可查看文件摘要,加速篩選檢索結果。(如下圖螢光色所示)
3. 不可錯過的「摘要/詳細資料」頁籤
透過「摘要/詳細資料」頁籤,我們可以由文件的分類(機密等級),以及收件者及簽署者等資訊,分辨其重要性,主要欄位如以下粉紅螢光色所示:
- 摘要:節省時間最佳工具,查看全文前,透過摘要可有效篩選文件內容是否與研究主題相關
- 主題:本資料庫詳列文件相關之主題,並提供超聯結,可查看該主題之相關文件,延伸閱讀
- 收件者:以本文為例,收文者為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
- 分類:分類標示有文件機密等級,分為Top Secret(絕對機密)、Secret(極機密)和Confidential(機密)等幾種,性質則有原創:標示文件出處、以本例而言,來源是美國國務院
- 簽署者:本例的簽署者為國務卿約翰杜勒斯,綜合收件者、原創和簽署者,有助釐清決策的分工和層級
- 文件類型:標示文件類型,例如備忘錄、報告、內部文件等
- 如文件與研究內容相關,請勾選左上方「新增至選擇的項目」(如上圖藍色螢光色所示,方便批次輸出書目資料
六零年代古巴外交關鍵決策
利用上述的檢索方法,我們可以過濾出下列美國針對古巴的外交政策,幾個關鍵的決策記錄:
1. 1959年4月25日:卡斯楚、尼克森對談備忘錄
標題:Conversation between Vice President Nixon and Fidel Castro; Includes Attachment[1]
分類:Classification Unknown 未分類
簽署者:美國副總統尼克森
卡斯楚以總理身分訪問華府,與副總統尼克森對談,備忘錄中就透露出雙方立場南轅北轍。尼克森開頭就向卡斯楚施壓,要求他必須在4年內舉行民主選舉,但卡斯楚則回應,民意不相信選舉而回絕,尼克森更在備忘錄裡,表達他對卡斯楚的不信任:
「他凡事訴諸所謂民意,一群暴民的聲音,在評估他會成為甚麼樣的領袖,我比較不擔心他的共產主義傾向,反而擔心他連最基本的經濟原則都缺乏了解。」
2. 1960年2月17日:古巴俄國關係升溫
標題:Cuba[Anastas Mikoyan’s Visit to Cuba] [2]
分類:Secret 極機密
原創:美國中央情報局
1960年2月,蘇聯對卡斯楚政權由觀望轉為支持,副總理米高楊訪問古巴,中情局對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的極機密簡報中,提及兩國簽訂貿易協議,蘇聯還提供1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雖然僅止於農業和工業方面的合作,但美國更關切蘇聯已經準備好提供軍用機等武器給古巴。
3. 1961年1月3日:美國、古巴斷交
標題: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Termin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uba] [3]
分類:Non-classified未分類
原創:美國白宮
1961年1月3號凌晨美國政府收到古巴要求48小時撤離哈瓦那美國大使館人員,只留下11人看守,白宮就在當天發表聲明,中止兩國外交關係。
4. 1961年4月13日:豬玀灣入侵古巴就緒
標題:[Emergency Cable from Jack Hawkins on Readiness for Invasion of Cuba][4]
分類:Top Secret 最高機密
原創:美國中央情報局
中情局專家提出備忘錄,評估由古巴流亡者編成的「2506」突擊旅,由豬玀灣發動軍事行動,並對推翻卡斯楚政權有信心,文中也強調甘迺迪總統已下令美國武力完全不介入。
5. 1962年10月16日:蘇聯於古巴佈署中程飛彈
標題:Meeting at the White House on Cuban MRBM’s, October 16, 1962[5]
分類:Top Secret 最高機密
簽署者: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泰勒麥斯威爾將軍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泰勒將軍,向甘迺迪總統匯報情資發現,蘇聯在古巴佈署三處中程飛彈基地,會中提出兩種應變選項:發動空襲摧毀飛彈基地、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
6. 1962年10月21日:甘迺迪政府決定對古巴實行海上封鎖
標題:[Naval Blockade of Cuba][6]
分類:Top Secret 最高機密
簽署者: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泰勒麥斯威爾將軍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泰勒將軍向三軍佈達甘迺迪總統決定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並警告可能因此與古巴及蘇聯軍隊爆發軍事衝突
7. 1962年10月26日:古巴危機解除露曙光
標題:The Khrushchev Proposal for a Turkey-Cuba Trade-off [7]
分類:Secret 極機密
原創:美國國務院
蘇聯領袖赫魯雪夫提出美國撤回部署在土耳其的飛彈,交換蘇聯從古巴撤出飛彈,奠定美蘇兩國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基調
8. 1962年10月27日:古巴危機解除
標題:[October 27 Letter from President Kennedy to Khrushchev Proposing a Settlement to the Crisis along the Lines Suggested in Khrushchev’s October 26 Letter][8]
分類:Unclassied 未分類
簽署者:美國總統甘迺迪
美國總統甘迺迪致函赫魯雪夫,接受蘇聯提議,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蘇聯由古巴撤出飛彈,美國則承諾不入侵古巴,並結束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原本一觸即發的核子戰爭終於落幕
美國古巴政策的轉變
美國與古巴斷交超過半個世紀,而重啟對話的關鍵人物是2009年就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我們可以透過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 來了解美古融冰的關鍵
於ProQuest新平台,同樣以直覺的關鍵字”Obama cuba”檢索,左側的縮小結果範圍,則可選擇欲查看的來源類型等,本例則查看相關的學術期刊文章。
刊登於Foreign Affairs期刊9/10月的文章”Obama and Latin America: A Promising Day in the Neighborhood”[9]一文中,回顧歐巴馬總統2009年4月,才上任三個月,就在美洲高峰會中誓言與古巴關係將尋求新的開始,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中國在中南美洲的影響力上升,特別是在經貿方面,作者舉出從2000年到2013年間,中國與拉丁美洲的貿易額從120億美元,暴增至2750億美元,更取代美國,成為巴西、智利和秘魯最大的貿易夥伴,而與古巴關係正常化,成為美國拉攏中南美洲國家的重要布局之一,文末作者更建議近兩年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美國的資金和技術,正好可迅速搶進,提升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
而在Obama’s bad gamble[10] 一文中,作者則從政治層面分析歐巴馬與古巴、伊朗等長期對峙的政權和解,除了創造外交政績外,也實踐他的競選理念:以對話代替武力,以說服代替強迫,不過美國主動和解,是否有助古巴這樣的極權國家民主化,學者卻有兩極的看法,一派學者認為透過美國與古巴民間緊密的關係,未來有望走類似東德的民主化過程,不過另一派學者則認為,目前古巴仍嚴格控制言論自由、壓制反對派,歐巴馬政府卻沒有將相關議題,列入外交談判中,可能造成進一步鞏固非民主政權的反效果。
在經濟層面上,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制裁,也可望解除,我們可以利用關鍵字”Cuba economic sanction”檢索,進一步分析兩國在經貿上發展的潛力,利用資料庫的排序功能,選擇以關聯性排序(如下圖),來尋找相關文章
在經濟學人”When the sanctions come off; Cuba and Iran”[11]一文中指出,美國雖然尚未開放公民前往古巴觀光,但合法申請出境到古巴的包機業務,蓬勃發展,Airbnb旅遊住宿網站,更已經有超過2000以上的古巴業者註冊,旅遊方面的商機已經浮現。不過古巴政府對於引進外資,鼓勵私人企業態度消極,另外雖然美國對古巴金融業務的限制已經放寬,但兩國間金融往來的架構尚未建立,資金流動困難,因此短期內,兩國間的經貿,恐怕難以顯著的進展。
歡迎申請ProQuest DNSA資料庫、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資料庫免費試用!
參考文獻:
[1] [Conversation between Vice President Nixon and Fidel Castro; Includes Attachment]Classification Unknown, Cover Memorandum, April 25, 1959, 6 pp.Collection: Cuban Missile Crisis Revisited/ Item Number: CU00007./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79089083?
[2] Cuba[Anastas Mikoyan’s Visit to Cuba], Secret, Briefing Paper, February 17, 1960, 3 pp.Collection: Cuban Missile Crisis Revisited/ Item Number: CU00023/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79099649?
[3] 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Termin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uba], Non-Classified, Statement, January 3, 1961, 1 pp.Collection: Cuban Missile Crisis Revisited/ Item Number: CU00048/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79090361?
[4] [Emergency Cable from Jack Hawkins on Readiness for Invasion of Cuba]Top Secret, Memorandum, c. April 13, 1961, 2 pp.Collection: Cuban Missile Crisis Revisited/ Item Number: CU00103/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79089475?
[5] Meeting at the White House on Cuban MRBM’s, October 16, 1962Top Secret, Memorandum for Record, October 16, 1962, 4 pp.Collection: Cuban Missile Crisis Revisited/ Item Number: CU00482/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79090749?
[6] [Naval Blockade of Cuba]Top Secret, Cable, JCS 6830, October 21, 1962, 3 pp.Collection: Cuban Missile Crisis Revisited/ Item Number: CU005600/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79087983?
[7] The Khrushchev Proposal for a Turkey-Cuba Trade-offSecret, Memorandum, October 27, 1962, 2 pp.Collection: Cuban Missile Crisis/ Item Number: CC01518 /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79064766?
[8] [October 27 Letter from President Kennedy to Khrushchev Proposing a Settlement to the Crisis along the Lines Suggested in Khrushchev’s October 26 Letter]Unclassified, Letter, October 27, 1962, 1 pp.Collection: Cuban Missile Crisis/ Item Number: CC01552/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79066057?
[9] Reid, M. (2015). Obama and latin america: A promising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Foreign Affairs, 94(5), 45-53.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708207273?
[10] Petrou, M. (2015, Aug 10). Obama’sbadgamble. Maclean’s,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701623769?
[11] When the sanctions come off; cuba and iran. (2015, Jul 25). The Economist, 416, 49-50.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98971002?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