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人十大死因專欄—糖尿病

作者伍偉鴻澳洲墨爾本大學生物化學博士

簡介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身體調節血液内葡萄糖(glucose)含量(血糖)紊亂的一種疾病,表現為血糖過高。糖尿病的病徵包括多食、多飲、多尿及體重下降(三高一低),而醫師則以檢測血糖水平診斷糖尿病。由於血糖過高,腎臟不能回收所有的葡萄糖,故病患的尿液中會含有葡萄糖,這是糖尿病名稱的由來。健康的人的尿液是不含葡萄糖的。目前並無治癒糖尿病的方法,而糖尿病患的臨床處置的首要目標是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如病情控制不佳,過高的血糖會損害血管、心臟、腎臟、眼睛以及神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臟病、中風、腎衰竭、失明以及足部潰爛而需要截肢。近年糖尿病是臺灣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加上其他重要的致命疾病如心臟病、中風等也和糖尿病息息相關,故糖尿病的預防、治療都對於整體民衆的健康至爲重要。根據2009年全民健保資料統計,臺灣的糖尿病患者數目超過一百二十萬,佔總人口約5.3%。其中多發年齡為60嵗以上的老人,佔總患者超過85%,而患病者有年輕化趨勢。男性患病比率則比女性略高。臺灣的糖尿病患者中超過99% 為二型糖尿病患者,本文會集中討論二型糖尿病的成因、病徵、預防、治療。

1

成因

當用餐後,腸道所吸收的葡萄糖進入血液,血液中的葡萄糖會暫時上升,高的血糖水平會刺激胰臟(pancreas,臺語:腰尺)分泌一種叫胰島素(insulin)的激素。胰島素的作用是刺激身體的肌肉和脂肪細胞吸收並消耗葡萄糖,也會刺激肝臟和肌肉貯存葡萄糖,從而將血糖降低到正常水平。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而二型的患者則是身體器官對胰島素反應降低,稱爲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隨著病情的發展,後期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也會出現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抵抗的成因有兩方面,遺傳和生活習慣。二型糖尿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 患者的近親罹患同一疾病的比例比平均為高 。而肥胖則是二型糖尿病的後天因素,二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0-90%屬於超重或者肥胖。近年臺灣飲食趨向西化,食物中含糖、油分量較高,故從飲食中攝取的能量增多;加上近年居民普遍體力勞動減少,生活方式較爲靜態,因此身體消耗的能量也較少。在兩個因素結合之下,身體會將額外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而當脂肪細胞儲存過量的脂肪時,則會減低身體其他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導致胰島素抵抗。最近的研究也提出了膳食通過影響腸道内寄宿的細菌,而降低罹患糖尿病的機會。蔬菜、水果含豐富的膳食纖維(dietary fibre),而後者能改變腸道細菌的組成,從而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糖尿病發生的機會。

預防

上文提到糖尿病的主要後天成因是肥胖,故體重控制是預防糖尿病與緩減糖尿病病情的主要手段。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衡量體重的一個指標,計算方法如下:

〔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2 。BMI的正常水平在18.5到24之間。體重控制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為自己設定一個長期的目標,不要抱著一曝十寒的心態。體重控制要從飲食和運動方面著手,要點如下:

飲食:均衡飲食,食物中的五穀、蔬果、肉蛋乳類、油脂的比例,應以五穀和蔬果爲主。三餐要定時,避免兩餐之間吃零食、小吃。甜點可以用水果代替,咖啡、奶茶等避免加糖,也要減少喝糖分高的飲料如汽水、果汁。烹調方法方面,免煎炸、油炒、紅燒,多用清蒸、水煮、燉等方式。最近研究也指出,素食者罹患糖尿病的比率比普通飲食者要低。

運動:每天抽時間做有氧運動如騎自行車、慢跑、游泳等。即使生活忙碌,一些習慣上的改變也可以增加運動量,如乘搭公車、捷運時,可提早一站下車,多走樓梯,或者把車停在離目的地遠一點。

診斷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檢測病人的血糖水平。正常的空腹血糖水平是80-100 mg/dl。 常用的診斷標準如下:

(一)空腹血糖超過126 mg/dl,在兩個不同日子均測出上述數值, 或

(二)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狀,再加上隨機血糖超過200 mg/dl。

疾病徵兆

二型糖尿病在病發初期的並無明顯症狀,除非是由於其他原因檢測血糖,否則不容易發現。隨著病情惡化,病人會在數周或者數月之内出現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疲倦、傷口難癒合等病徵。如病患的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會引起糖尿病併發症,為糖尿病致殘障、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所伴隨的高血脂會導致脂肪積聚在大血管内,形成粥樣硬化( atherosclerosis),堵塞血流,稱爲大血管病變(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另外,高血糖會導致血液内蛋白質變性,後者會積聚在小血管内,堵塞血流,稱爲小血管病變(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高血糖本身也會影響身體的功能如免疫力,或者眼睛晶狀體變得混濁(白内障, cataract)。如供應重要器官如心臟、大腦的主要血管出現大血管病變,則會導致心臟病、中風等嚴重後果; 而供應腿部的血管的堵塞,則引起走路時腿痙攣、疼痛、下肢冰冷、麻木等症狀。

小血管病變會影響腎臟、眼睛、神經的功能,引起腎功能衰竭(需要洗腎或者換腎維持生命)、失明(由於眼内視網膜出血或者白内障)以及神經病變引起的四肢無力、感覺異常如刺痛、麻木。

此外、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令足部感覺麻木,病人不容易察覺創傷,加上血流不通暢,以及免疫力下降、足部的創傷會惡化成難以癒合的潰瘍,最後需要截肢,稱爲“糖尿病足”。

治療/臨床處置

糖尿病臨床處置的首要目標是維持血糖在一個正常的水平。臨床經驗顯示嚴格的血糖水平控制能減慢或避免各種併發症的發生。血糖應維持在空腹70-130 mg/dL,以及餐後180mg/dL。而另一個血糖控制的指標,糖化血紅素(HbA1c)則應維持在7%以下。HbA1c是一個反映最近數月血糖平均水平的指標。

在確診後初期,醫師會先建議病患從飲食和生活習慣上著手,以改善血糖水平。糖尿病患亦應戒菸、適量飲酒。如血糖水平仍高於正常,醫師則會處方口服降血糖藥物,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藥物有以下幾類:

(一)雙胍類 (biguanide)

(二)磺酰脲類 (sulfonylurea)

(三)四氫噻唑酮類 (thiazolidinedione)

(四)α-葡糖苷酶抑制劑 (α-glucosidase inhibitor)

較新近的口服降血糖藥物則有

(五)格列奈類 (glinides)

(六)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七)鈉-葡萄糖共運輸蛋白-2抑制劑(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

通常首先使用的藥物是(一)類,如血糖控制仍未理想,則會加上第二種口服藥物,通常是(二)類。

如口服藥物仍未能將血糖控制在適當水平,病人則需要再注射胰島素或者升糖素類似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其中胰島素注射為常用治療。胰島素是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給藥,注射的位置有手臂、腹部或大腿。胰島素的劑型有單次使用的注射器,也有連續給藥的泵,另外胰島素也有不同的製劑,作用在人體的時間有所差異。不同的胰島素劑型或製劑的選擇,是取決於病人控制血糖的需要,病人自我檢測血糖的能力,和病人能遵守用藥指示的能力。另外,由於胰島素注射的治療不能完全模仿正常人體的胰島素分泌,在某些時刻胰島素的作用過強,患者則會經歷低血糖的情況,病徵有心跳、震顫、冒汗、暈眩及神志不清。故使用胰島素的病人,需要隨時帶備含糖小食,應付低血糖的情況。

最後,除了血糖控制以外,糖尿病患的定期檢查還包括腎功能及眼底視網膜的檢查,以及早發現併發症的出現。足部的護理也應受到注意,包括穿著合腳、内裏有墊的平底鞋子,每天洗腳後用油脂或者乳液潤滑足部,趾甲、足繭亦應修剪,避免足部受壓

參考書目

1.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  認識糖尿病. Available from: http://www.nhi.gov.tw/mqinfo/Content.aspx?List=1&Type=DM.

2.         糖尿病衛教. Available from: http://homepage.vghtpe.gov.tw/~meta/dm.htm.

3.         Jiang, Y.D., C.H. Chang, T.Y. Tai, J.F. Chen, and L.M. Chuang,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rate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Taiwan: analysis of the 2000-2009 Nationwide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J Formos Med Assoc, 2012. 111(11): p. 599-604.

4.         Wei, J.N., H.Y. Li, Y.C. Wang, L.M. Chuang, M.S. Lin, C.H. Lin, and F.C. Sung, Detailed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identified children a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Pediatr Diabetes, 2010. 11(4): p. 258-64.

5.         Kumar, A., A. Abbas, and J. Aster, The Endocrine System, in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2014, Elsevier/Saunders.

6.         Chang, Y.C., P.H. Liu, Y.H. Yu, S.S. Kuo, T.J. Chang, Y.D. Jiang, J.Y. Nong, J.J. Hwang, and L.M. Chuang, Valid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risk variants identified b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a replic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4. 9(4): p. e95045.

7.         Kishore, P. Merck Manuals: Diabetes Mellitus.  2013; Available from: http://www.merckmanuals.com/home/hormonal_and_metabolic_disorders/diabetes_
mellitus_dm/diabetes_mellitus.html?qt=Diabetes&alt=sh

8.         臺大醫院, 健康電子報 及早發現預防糖尿病.

9.         Tilg, H. and A.R. Moschen, Microbiota and diabetes: an evolving relationship. Gut, 2014. 63(9): p. 1513-21.

10.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遠離糖尿病完全學習手冊. 2006.

11.       Chiu, T.H., H.Y. Huang, Y.F. Chiu, W.H. Pan, H.Y. Kao, J.P. Chiu, M.N. Lin, and C.L. Lin, Taiwanese vegetarians and omnivores: dietary composition,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FG. PLoS One, 2014. 9(2): p. e88547.

12.       Masharani, U. and M.S. German, Pancreatic hormones and diabetes mellitus, in Greenspan’s basic and 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11, Mc Graw Hill.

13.       Cefalu, W.T., L.A. Leiter, K.H. Yoon, P. Arias, L. Niskanen, J. Xie, D.A. Balis, W. Canovatchel, and G. Meininger,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nagliflozin versus glimepirid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with metformin (CANTATA-SU): 52 week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2013. 382(9896): p. 941-50.

14.       Davis, S.N., Canagliflozin versus glimepirid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with metformin (CANTATA-SU trial).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 2014. 7(1): p. 21-3.

◎歡迎登入【臺灣醫學健康知識庫】查看相關主題文章:

  1. <糖尿病足部潰瘍的治療方式>,陳欣湄,顏啟華等,《家庭醫學與基層醫學雜誌》,Vol.29No.11,pp296-302,2014。
  2. <太極運動對第二型糖尿病患氧化壓力的影響>,陳世爵等,《澄清醫護管理雜誌》,Vol.4 No4,pp39-44,2014。
  3. <Vildagliptin糖尿病第三線藥療效>,葉盈池等,《藥學雜誌》,Vol.30 No.3,pp49-52,pp49-52,2014。
  4. <護理之家糖尿病老人遷移壓力及護理應用>,楊月穎等,《高雄護理雜誌》,Vol.31 No.2,pp90-97。
  5. 莊立民,蘇玲華著,《糖尿病健康生活指南》,健康文化,2010。

臺灣醫學健康知識庫】提供您最新、最權威的健康資訊!!

 

(343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