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台灣學術競爭力-第一手資源研究應用』研討會會後摘要

2015年ProQuest第一場研討會於依山傍海的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舉辦,期待這一場盛會能在南台灣聚焦台灣學術力,讓社會科學研究能有更不一樣的視野。在中山大學圖書資訊處李錫智處長與美國ProQuest大中華區域朱志堅總經理的盛情歡迎下,展開序幕。

美國ProQuest大中華區域朱志堅總經理

中山大學圖書資訊處李錫智處長

第一場講題為「Open Data的能與不能:一個政治學者眼中的量化資料與第一手資源」,由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劉正山副教授主講。演講開始以行政院(毛院長)理念:引民間「智慧」讓資料加值,以優化政府施政、帶動商業應用及公民參與,說明當前國家的Open Data的願景。所謂的Open Data,在劉副教授一位政治人的眼中,專注於政府向人民所開放的資料,其中包含:地理資料、天氣資訊、人口資訊、觀光資訊、醫療資訊等,並期許民意資料也能開放的一天。現今各國政府面對與處理Open Data的風氣,已相當開放並具有高度便利,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更有一篇專文報導Open Data對於「人民」貢獻有多少?。同時,列舉介紹美國政府及英國政府建置的Open Data網站,透過其圖表功能來強調國家推廣資料應用的努力。劉副教授對於Open data的思考,已進一步反思『應用』的層面。面對大量政府資料的供給,根據麥肯錫的統計,美國政府推動開放資料後,每年可帶動全球的產值逾3兆美元。但是政界及公務界是否真的在乎開放資料對治理實際意義?從治理和民主深化的角度來看,民意調查界是政治學中最講資料的領域,但正是政府單位尚未開放的Open data領域之一。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劉正山副教授

同樣值得大學學術社群在乎的第一手資源包括:專業圖書和學術期刊、學術資料、資料分析工具。這些資源已經高度的商業化,提供極友善的使用介面。包含綜合學科學術性期刊全文資料庫(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政治學期刊全文資料庫(ProQuest Political Science)、學位論文資料庫(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A&I)、報紙新聞資料庫(ProQuest Newsstand)等。另外列舉Research Data Alliance、open geographical data 、 UK’s Data Shine project、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wrch Data Archive, SRDA)等小型的Open data網站,以及由會員自建平台,自行出資、獨立收集資料(如微笑小熊調查小棧),或是學者自行合作、群眾募資、共同出資的研究平台,例如:time-sharing experiment for social sciences等,第一手資料儲存建置方式。

最後劉副教授強調,面對Open Data資料需要聚焦在兩個關鍵字上:Openness & Users。對岸在應用Open data上強調應用人才培育,以2014年R語言大會為例,會議討論的主題涵蓋了 R 語言在程式設計藝術、量化投資、視覺化、商業決策、藥物研發……等眾多方面的最新進展。而國內則有中山大學創辦網路調查資料中心(學者、業界共組結盟),建立校級開放資料分析家培訓基地,主動參與資料公共化的民間運動,推廣與出版開放式的工具在各領域的應用。Open Data開放到底、終究、畢竟是大學的核心價值。先要追求開放,才有人來加值。大學理應朝向開放而努力,並與學界合作的產業界同步努力,讓有此前瞻觀點的產業佔到被學術社群加值的先機。資料的供給面(open survey data)與需求面(人才供給)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才能與Big Data同樣的帶來新興產業、新的商機,以及新的服務。但若無社科、管科、文科人的資料使用者加入,資料的運用面向將受重大限制,Open Gov Data Paradigm尚未發展到有助於治理水準的提升與民主素養的深化的境界,能前瞻到這一點的大學或企業將樹立新的Open Data典範和為社會作出真實的貢獻。

第二場講題為『學習跟圖書館作朋友-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經驗分享』,由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王致遠助理教授所主講。王老師以個人求學時期的經驗,比較三十年前與現今研究生在找資料、寫論文的研究準備工作上,有著完全不同的形式。以前的研究生必定備齊筆記本和影印卡,窩在圖書館裡抄寫或是影印所需的期刊與書籍,而現在的研究生則只要電腦和網路,並可以輕鬆在圖書館以外的地方進行論文撰寫,大大讚賞線上數位研究資源所帶來的便利性。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王致遠助理教授

接著王老師分享他現在如何應用數位研究資源做研究:在研究主題的,建立與相關論文的搜尋,除了Google Scholar以外,早期常使用Publish or Perish資料庫。這是一種免費的引用與被引用分析工具,透過引用的數據,可快速找到熱門的研究主題。引用分析工具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Web of Science,透過此資料庫特有之文獻相互引用關係檢索模式,可提供研究者了解前人之研究軌跡,並清楚同儕或競爭對手最新之研究動態。另外,老師建議撰寫論文上可以參考他山之石,像是國家圖書館提供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ProQuest美加博碩士論文索引資料庫等,是搜尋論文最佳管道。在期刊文獻的搜尋,推薦使用ProQuest ABI/INFORM、EBSCOhost及SDOL等資料庫。並說明透過SFX service工具,即可從資料庫平台查詢出來的書目資料,引導、連結到有收錄全文的資料庫中取得不同類型的相關資訊。

同時,強調文獻的探討與閱讀,是提供研究主題的背景知識與理論辯證基礎,有時完成一份研究專題或是論文還需要統計資料的佐證。尤其是商學與社會學科,總經數據往往不可或缺,此時可使用OECD iLibrary、或是EIU等提供多個國家的GDP、失業率等數據資訊。最後,在撰寫論文當中,王老師推薦研究生學習使用書目管理軟體,像是Endnote或是Refworks等不可或缺的小幫手。這些軟體工具幫助研究生從文獻蒐集、管理到最後論文寫作上的引用文獻工作,都可以更有效率的掌控。最後說明一套符合完整心智圖法操作應用的工具XMind,透過圖像式表示來輔助思緒、呈現邏輯的脈絡。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國際企業研究所張紹基教授

第四場演講為『事件分析法在管理各領域的應用』由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國際企業研究所張紹基教授主講。事件分析法屬於一種專業的統計方法,應用於財務金融領域係為研究:當市場上某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股價是否會產生波動?以及該波動是否會產生異常報酬?在進行事件分析法說明之前,張老師特別說明個人的投資行為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過去許多心理學上的研究指出,當人們抱持著愉悅的心情時,對未來通常抱持較樂觀的態度,所進行的分析就會較為粗略。然而,傳統財務研究則是假設『市場是有效率』,所以投資人都能夠理性地在市場上交易,做出決策,而使整個交易市場能快速反應事件發生與變化。

因此,對於事件的即時掌握以及事後相關數據的比較分析,便成為運用事件分析法來進行相關研究時,最重要的一環。張教授在演講中提及三種重要的事件(或是發現事件)的資料來源:(一) 每日股價波動及歷史收盤股價等數據資訊、(二)商情、產業新聞與IPO(首次公開募股)資訊 (三)總體經濟數據,其中又以第二種資訊作為研究論文主題為多。例如:Apple前執行長賈伯斯的辭世,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場波動? 而其影響的層面有多廣?在金融財務領域中,評估該事件的影響係以事件發生時間與相關類股價最為基本數據,再透過理論基礎建構出的模型,則可瞭解市場反應程度,並可計算出異常報酬。另一個例子,則探討兩個長期敵對的國家,若簽訂五十年互不侵犯條約,隔天股價是否會大震盪?

在金融財務的研究中,原以為只需要專業的財務運算工具,卻在張教授的精彩生動的演講中,才明白原來金融市場研究與日常生活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以新聞媒體作為最主要的呈現方式)息息相關。

6

(674)

發佈留言